最高级的活法,是精神断舍离 自由的世界之最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茨威格的自传作品《昨日的世界》 。
茨威格被誉为“历史上杰出的传记作家”,著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
在今天的这本书里,他用一生的回忆向一个时代告别,揭露埋没在历史细微处的真相 。
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首都近郊的一所公寓里,犹太裔作家茨威格和他的年轻妻子双双服毒自尽 。
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的母语世界已经沦亡,我的精神家园欧洲也已经自我毁灭 。”
茨威格成长于欧洲文化最自由繁荣的年代,但两次世界大战却彻底粉碎了他对欧洲精神文明的信仰 。
对茨威格而言,精神的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可纳粹的战火却烧毁了他的自由 。
没有了自由,他宁愿放弃生命 。
在他去世之前,曾花两年时间写作人生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结合自己六十年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现了那一代欧洲人的成长与思考 。
作为欧洲巨大转变的见证人,茨威格始终都没有放弃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
从他的人生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学会精神断舍离 。
断绝不必要的知识
1881年秋天,茨威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上流家庭,父母皆出身贵族 。
当时的犹太民族,对知识精英的崇拜是刻在骨子里的 。每户有钱人家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都会精心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儿子 。
茨威格的家庭也不例外 。
除了几何、物理、拉丁语等基础课程,茨威格和哥哥还需要学习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课业负担极重 。
但在当时的文理中学,老师只会机械地重复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不会贴合孩子们的兴趣备课,更不可能有任何个性化的辅导与鼓励 。
这样沉闷、刻板的学习氛围,让茨威格抵触又厌烦 。
他不愿意死记硬背那些毫无价值的陈旧知识,而是把对学习的旺盛热情和求知欲,都投入到了课堂之外 。
茨威格和他的伙伴们,借遍了公共图书馆的书籍,自学感兴趣的一切;
他们看歌剧院的每一场首演,互相描绘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尤其喜欢坐在咖啡馆里,浏览全世界最新的报纸杂志,积极了解世界动态 。
对这群孩子来说,学习不再局限于死气沉沉的课堂,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中 。
这种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一直延续到了茨威格的大学时代 。
他认为,传统的大学课程脱离了时代,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
因此,茨威格选择专业的标准不是兴趣,而是看哪个专业能给他最大限度的时间和自由,去学习和探索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 。
权衡之后,茨威格选择了哲学 。
这个专业必须要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大四下学期的一篇论文,二是毕业前的一次考试 。
那么大学前三年,他就不必花什么精力应付学校的课程 。
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尽情地读书、写作,像一颗海绵一样源源不绝地吸收他想学习的一切 。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这样写道:
“我以后的全部岁月中,再也没有像我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那样勤奋读书 。”
从十四岁到二十二岁,茨威格断绝了不必要的学习,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拼命积累 。
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
是提升学历还是多多考证?是专攻主业还是发展副业?是为了自己学理财,还是为了孩子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