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此大好形势,苏洵本该平步青云,展开美好的仕宦之图 。可是,现实却非如此 。因为苏洵的傲骨,不知不觉当中得罪了好些人,其中就有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 。欧阳修召开文会,遍邀京城名士 。席上,欧阳修请苏洵发言,苏洵大谈朝廷局势 。当时李元昊(西夏开国之君)在西方起兵,当时宰臣多主张用金钱换和平,对于这种行为,苏洵很不以为然 。苏洵认为,对待西夏,只有用战争取胜,而不能走贿赂路线 。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苟以天下自大,而从六国破亡子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就差没有直接说执政者是卖国求荣了 。那些中下级*员和普通百姓,对于苏洵的观点都极力赞扬,可执政的宰臣却很是生气 。
王安石和苏洵政见不同,批评苏洵是书生之见,见识短浅 。苏洵就写了一篇文章《辨*论》,斥责王安石之流为朝廷*邪 。王安石大怒,当欧阳修举荐苏洵时,王安石也不遗余力的进行攻击 。宰相富弼一开始对苏洵也有所期待,可看到苏洵如此不识时务,屡次公开批评自己制定的国策,对苏洵也变得反感起来 。当宋仁宗暗示想提拔苏洵的时候,富弼表态:“苏洵专门劝人用戮来确立威信,想要当*未免太急切了 。”富弼对苏洵主战的政策不予置评,而攻击苏洵热衷功名求*心切,操守问题严重 。宋仁宗听后,也就放弃了提拔的念头 。
在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之后,苏洵就绝意科举,专心著述,希望以立言一道,留名后世了 。之后,宋仁宗曾经亲自下诏,邀请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这本是天大的恩赐,可苏洵却认为,以自己的名声,根本就不需要再进行考试 。苏洵推托有*,竟然没有* 。总算宋仁宗大度,没有计较 。数年之后,宰相韩琦推荐苏洵出仕,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后也不过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 。这并非宋仁宗薄情,而是苏洵并非科举正道出身,又没有实际的政绩,自然不能授予过高的品阶 。
苏洵晚年虽然彻悟,对于功名不大在意,可看到两个儿子少年成名,前途远大,苏洵心中又是欢心又是担忧 。相对而言,长子苏轼才华横溢却又锋芒太露,待人真诚却又心无城府,见识卓绝却又不屑韬晦,许多方面和苏洵很像 。正是看待了长子苏轼这个性格特征,苏洵才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次子苏辙虽然才学略逊兄长,可性格沉稳许多,颇像端庄宽仁的夫人程氏,反倒让苏洵放心 。
益州知州张方平向来有慧眼识才的名声,苏洵特意带上两个儿子前去拜访 。张方平和苏轼聊天之后认为苏轼乃是奇才,于是写了六个题目,让苏轼兄弟当场作文 。苏轼拿到考题之后,立刻开始下笔,可苏辙看着考题却犹豫不决 。苏辙拉拉苏轼的袖子,问第五个题目出自哪里,苏轼没说话,只是用毛笔敲了敲桌子 。苏辙立刻明白了,考题出自《管子注》 。一会儿苏辙又用眼光询问第六题出处,苏轼起身,到苏辙桌前,径直将这道题目划去 。很快,苏轼把写好的五篇文章上交,过了好一会儿,苏辙也交上自己写的五篇文章 。张方平看后大喜 。他出的六个题目都很偏,不是博学者根本不知道出处,而第六题则是他个人杜撰,并无出处 。苏洵请张方平评价下两个孩子 。张方平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 。长子聪敏过人,让人赞叹;次子谨慎厚重,他日的功业或许超过哥哥呢 。”
后来,苏轼因直言己见,在新旧两党的争斗中秉持自身的原则,不同流俗,结果新党执政时遭遇“乌台诗案”,黄州之贬,新党上台是又被贬海南,饱受飘零之苦 。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兄长苏轼的牵连,却能够三缄其口,懂得明哲保身,是以苏辙名声虽然不如兄长,可元佑年间却*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 。一切正如苏洵所料 。
- 解密汉废帝刘贺登基27天被废背后的政治博弈
- 解密:魏国大忠臣蒋济为何断送了曹魏的江山?
- 元朝著名的文学家揭傒斯为什么*位可连升四级
- 解密:书生陆逊为何成了刘备关羽兄弟的催命人
- 解密:三国时期历代君主中口才最好的究竟是谁?
- 千年沧桑,百亿古币!解密中国古代五大发行量之最! 中国之最是啥意思
- 解密:神农氏的父亲是谁?炎帝有几个女儿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放,明清皇室档案解密600年历史变迁 历史挡案之最
- 解密术赤的身世:他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子
- 解密袁世凯:他仅签署同意二十一条中的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