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口人一个月吃近4千斤猪肉300只鸡,溥仪的奢华生活 历史之最开心之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有一位解放后长大的青年人,读《红楼梦》时感到大为惊奇,他不明白为什么在贾母、王熙凤这样的人身后和周围总有那么一大群人 。
即使他们从这间屋走到隔壁那间屋去,也会有一窝蜂似的人跟在后面,他们不嫌这个尾巴碍事吗?
其实,《红楼梦》里的尾巴比清宫里的尾巴少多了 。
《红楼梦》里的排场相较清宫里的排场,简直是云泥之别 。
清末,宣统皇帝溥仪每天都要到毓庆宫读书,给太妃请安,游一次御花园,后面全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
如果溥仪去游一次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这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 。
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可能在前边出现的人,早早回避 。
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溥仪或太后) 。
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虽然腿脚无病 。
在这后面,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 。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气候或体温变化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 。
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有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 。
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香糯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
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 。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 。轿子也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暖轿是围着灰鼠、貂皮的,凉轿轿壁是纱的 。这个杂七夹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
然而这个尾巴也常被溥仪搅乱 。
溥仪年岁小的时候,也还有好动的孩子性格,他高兴起来撒腿便跑,起初他们还亦步亦趋地跟着跑一阵儿,溥仪一停下来就又聚在他身后,喘吁不止 。
溥仪大些以后,懂得了发号施令,便叫他们站一边等着,于是除了御前小太监以外,那些捧盒挑担的便到一边静立,等溥仪跑够了再重新贴在他后边 。
后来溥仪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尾巴自然更无法跟随,只好暂时免掉 。
但除此以外,每天凡到太妃处请安和去毓庆宫上学等等日常行动,仍然要有一定的尾巴跟随,也并不觉得累赘 。
相反,假如身后这时没有那个尾巴,倒会觉得不自然 。
明朝崇祯皇帝最后上煤山的时候,那个从小长在身后的尾巴只剩下了一个太监,冲这一点,我想也够他上吊的了 。
而每日排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莫过于吃饭 。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 。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就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
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所谓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溥仪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