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

文章插图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于2017年11月26日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由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等全国8所高校、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等22家研究院、企业和创意农业联合社以及行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联盟旨在以智慧财产权为基础,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文化交流为平台,以契约关係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乡村振兴产业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及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产业标準、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套用示範,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
成立时间:2017年11月26日
联盟成员:8所高校、22家研究院企业及组织
联盟性质:乡村振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简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作为全国第一家乡村振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智慧财产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组织创意农业、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行业配套服务机构等单位等围绕乡村振兴共性关键技术的相关问题,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振兴为核心,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乡村振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优美城市,建设世界级优美乡村,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制定统一的策略,共同寻求政策、法规、资金、舆论等方面的支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联盟成员和行业的愿望与要求,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充分发挥联盟成员资源和能力的原则,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行智慧财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三农”工作及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为成员提供相关谘询服务;针对行业发展的创新经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有关建议,为政府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

文章插图
联盟成员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由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组委会、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编写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联合全国8所高校、22家研究院、企业和创意农业联合社以及行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 。类别名称依託单位高校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地理标誌研究中心黔南民族师範学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研究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中冶赛迪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四川天府画院成都天府新区国新大数据产业技术科学研究院成都天府新区华商天道智慧型机器人技术研究院天府智造成都徵信技术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四川田园牧歌研究院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锦观创意成都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专业院校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企业成都大梁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宽窄美食投资有限公司成都步速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意农业联合社四川西充县众联现代农业联合社协会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成都农村电子商务协会成都市天府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参考资料:联盟宗旨联盟旨在以智慧财产权为基础,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文化交流为平台,以契约关係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乡村振兴产业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及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产业标準、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套用示範,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搭建此平台的目的是要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引导联盟成员跨界合作、协同创新;发挥联盟连线政府、连线市场的纽带作用;培育行业品牌,推介行业产品,促进全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规範发展 。同时,通过协同合作,降低风险和成本,促进联盟成员的共同进步,实现共赢共荣 。核心任务联盟的核心任务是以突破乡村振兴共性关键技术和形成乡村振兴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与政府沟通的机制、渠道及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平台,促进成员单位的自身发展 。同时,联盟支撑中国自主乡村振兴技术和标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引领国际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方向;推动东部、中部、和西部顺应城乡融合要求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提升宜居宜业品质最佳化城乡功能布局、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促进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实现自治法治徳治结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