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斑嘴鸭【斑嘴鸭】斑嘴鸭(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属大型鸭类 , 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 , 体长50-64厘米 , 体重1千克左右 。雌雄羽色相似 。上嘴黑色 , 先端黄色 , 脚橙黄色 , 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 , 远处看起来呈白色 , 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 , 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 。鸭脚趾间有蹼 , 但很少潜水 , 游泳时尾露出水面 , 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 。喜欢乾净 , 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 , 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 。以植物为主食 , 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萨哈林岛、中国、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斑嘴鸭
拉丁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
别称: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种:斑嘴鸭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Forster, 1781
英文名称:Spot-billed Duck
英文名称:Indian Spot-billed Duck
外形特徵
文章插图
斑嘴鸭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 , 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 , 并缀有暗褐色斑点 。上背灰褐沾棕 , 具棕白色羽缘 , 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 , 尾羽羽缘较浅淡 。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 , 近端处黑色 , 端部白色 , 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 , 飞翔时极明显;三级飞羽暗褐色 , 外翈具宽阔的白缘 , 形成明显的白斑 。翅上覆羽暗褐色 , 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处白色 , 端部黑色 , 形成翼镜前缘的白色 。胸淡棕白色 , 杂有褐斑;腹褐色 , 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 , 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鸟似雄鸟 , 但上体后部较淡 , 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 , 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 。虹膜黑褐色 , 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 , 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 , 跗跖和趾橙黄色 , 爪黑色 。幼鸟似雌鸟 , 但上嘴大都棕黄色 , 中部开始变为黑色 , 下嘴多为黄色 , 亦开始变黑 , 体羽棕色边缘较宽 , 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 , 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 , 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920-1350g , ♀890-1250g;体长♂525-621mm , ♀498-638mm;嘴峰♂51-59mm , ♀47-55mm;翅♂253-296mm , ♀232-290mm;尾♂88-130mm , ♀84-114mm:跗跖♂40-49mm , ♀40-46mm 。(注:♂雄性;♀雌性)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 , 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迁徙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 , 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 , 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 , 部分留在当地繁殖 , 部分继续北迁 , 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 。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 , 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 , 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 , 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 , 部分继续南迁 。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 , 不迁徙 , 为留鸟 。云南亚种亦不进行迁徙 , 为留鸟 。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 , 而秋季集群较大 , 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 , 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