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旱地沙蜥【旱地沙蜥】旱地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身体背面有发达的锥子状鳞丛;体色变化极大,颈背部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红斑,四周镶以蓝色边缘;尾巴的下面浅蓝色 。主要分布在準噶尔盆地的北部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一般生活于荒漠草原之间的戈壁滩或河边的沙砾地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旱地沙蜥
拉丁学名: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科:鬣蜥科
属:沙蜥属
种:旱地沙蜥
分布区域: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中国新疆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1771
形态特徵旱地沙蜥体形短粗,形似蟾蜍,尾较细小,头体长42-54毫米,尾长44-52毫米,头长约与宽度相等,眼间凹入,吻部宽而圆钝,鼻鳞3-4枚,.鼻孔开口其间朝向前方,鼻间鳞1-2枚,偶.见3枚 。头部背面的鳞片平坦或稍隆起,以前额、眼间和枕部的鳞片较大,眶上鳞最小 。鼻鳞和眼部之间有颊鳞3-4枚:.上睫鳞7-10枚,前面几枚扁平形,覆瓦状排列,中间4、5枚上睑缘鳞游离缘平齐,前后方的鳞片及下眼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 。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4行,上领稍为突出,上唇鳞14-16枚,下缘排列成锯齿状,下唇鳞(12)13-14枚 。鼓膜部略微凹下,被有细鳞 。颖鳞较大,喉褶明显,额鳞至喉褶-纵列鳞(36)37枚 。颈背有-横形皮褶 。背鳞平滑,杂有突起的鳞丛,背上和体侧都有皮肤皱褶,胸鳞和腹鳞光滑或有少数棱鳞 。四肢短,前肢贴体前伸时,指的基部不超越吻端,指长顺序4-3-2-5-1,爪尖细、弯曲 。雄蜥的后肢贴体前仲到达眼下部,雌性则只及喉摺的稍前方 。第三、第四趾外侧的栉缘弱,趾长顺序4-3-2-5-l 。尾的背面被有小形棱鳞和锥形鳞丛,腹面基部的鳞片平滑,后部覆有较大的棱鳞 。背面灰褐色或灰黑色,有6个清蜥的暗斑和许多小点 。颈背部有-对橘红色椭圆形斑,四肢和尾的背面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领下有大理石斑纹,尾下浅蓝色,雄蜥的尾梢腹面于繁殖季节呈现红色 。鉴别特徵:背部和尾基有突起的锥状鳞丛,尾下浅蓝色,无黑色半环,颈背部有一对橘红色椭圆形斑 。须下有大理石斑纹,无腋斑 。栖息环境旱地沙蜥是沙蜥属中的中亚成分,由西部分布延伸至中国天山北部地区 。生活于荒漠草原之间的戈壁滩或河边的沙砾地,很少去到沙地和草地活动 。栖息地的地形平坦而呈微波状起伏,生长着稀疏的篙类、驼绒黎和骆驼蓬等,洞穴较浅,有时利用鼠洞或地面的裂缝而居 。生活习性旱地沙蜥清晨和阴雨日很少外出活动,晴天则比较活跃,但不及其他沙蜥敏捷,遇惊时常逃窜至不远处,隐蔽于灌丛下或躲进洞内,高温时也可长时间伏身在阴凉处 。雄蜥在繁殖期内的活动较雌体更加频繁,有举尾到背上成环形的习惯,也时常有四肢不停地抓土和摆动身子的表现 。主要以蚂蚁为食,也吃昆虫(瓢虫、甲虫)及其幼虫 。文献记载,还捕食蝗虫、蜥蛛、尺蠖、螽斯、蝎、蝶、蚊等 。繁殖方式旱地沙蜥为卵胎生 。卵的孵化期为1个月左右,在此过程中,卵的体积和重量有逐渐增加的现象 。雌蜥于5月中旬至6月底产卵,每次怀卵2-5枚,少数为1-2枚 。幼蜥在7月上旬开始孵出,到8月份全长可达54.0-55.5.毫米,其尾长与头体长之比为1:1.8~1.9 。分布範围世界分布: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阿富汗、土耳其、伊朗 。中国分布:分布範围西起新疆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之南的塔城、裕民、额敏-带.往东沿準噶尔盆地,经阿勒泰南缘,由布尔津河达富蕴、青河至木垒等新疆东部地区 。亚种分化旱地沙蜥分化为2个亚种 中文名学名分布旱地沙蜥指名亚种
- 娱乐网
- 利己偏见
- 临洮县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国小教材全解:6年级数学上
- 我的青春和青春期的那档子事
- 李宗仁史料馆
- 安徽省青阳县甘露寺 甘露寺
- 小笨熊全脑开发系列:右脑训练3-4岁
- 医师 王永祥
- 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