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双锯鱼


眼斑双锯鱼

文章插图
眼斑双锯鱼眼斑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背鳍硬棘被橘黄色斑块分割为5-6枚,第4枚最长,约为头长的2.1-2.9倍 。胸鳍、臀鳍、背鳍、尾鳍被橘黄色斑块分割部分都具黑缘,黑缘之外还有一透明外缘 。体侧3块白斑明显可见,形状不规则,约在鳃盖外缘,身体中段及尾柄部各有一块 。
此鱼主要供作一般水族饲养与观赏 。为有效保护环境生态,维护天然资源并避免人为捕捉造成物种匮乏压力,因此也有人工繁殖个体供应市场 。
【眼斑双锯鱼】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又称公子小丑,公仔小丑,为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一种热带海水鱼类 。眼斑双锯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及澳大利亚西北部,活动于珊瑚礁区,觅食各类有机物碎屑及小型猎物,与海葵有着明显的伴生关係,平日躲藏于海葵中 。为一种着名观赏鱼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眼斑双锯鱼
拉丁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
别称:眼斑海葵鱼、公子小丑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辐鳍鱼纲
亚纲:新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隆头鱼亚目
科:雀鲷科
亚科:海葵鱼亚科
属:双锯鱼属
种:眼斑双锯鱼
命名人及年代:Cuvier,1830年
英文名:Ocellaris Clownfish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安达曼海、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南部、台湾、印尼、菲律宾、澳洲北部等海域 。
眼斑双锯鱼

文章插图

眼斑双锯鱼

文章插图
眼斑双锯鱼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安达曼海至菲律宾,北达琉球群岛,南至澳洲西北部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海域):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南部、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澳洲北部等海域 。生存习性此鱼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或潟湖,栖息深度可达约15米,常和海葵共生,喜欢共生的海葵有Stoichactis kenti等,体表黏液可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群聚生活,雌、雄鱼均具有护巢护卵的行为,护卫组通常由一只体型最大的雌鱼带领一只体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的雄鱼,以及其它成员包括无生殖能力的中成鱼和一群幼鱼 。当失去最大雌鱼时,则依雄鱼变性为雌鱼顺序最前者递补 。以藻类、鱼卵和浮游生物为食 。外形特徵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準体长为体高的1.8-2.2倍 。吻短而钝 。眼中大,上侧位 。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 。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 。体被细鳞;侧线具有孔鳞片34-48枚 。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背鳍硬棘10-11枚,背鳍软条13-17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1-13;胸鳍鳍条15-18枚;雄、雌鱼尾鳍皆呈圆形 。体一致呈橘红色,体侧具3条白色宽频,分别为眼后白带呈半圆弧形;背鳍下方的白带呈三角形;尾柄上为垂直白带,幼鱼没此带 。各鳍具黑色缘 。外观上属于雌雄同体,野生的雌鱼比雄鱼修长些,差异不大 。注:眼斑双锯鱼图片来源 。生长繁殖眼斑双锯鱼属海葵鱼亚科,这一族鱼类具有雄性先熟的雌雄同体特徵,也即所有个体首先发育成雄性,而后再变异为雌性 。一对成鱼和几条幼鱼可以驻留在一株海葵家园内,如果成年雌鱼离开或死亡,最大雄鱼变异为雌鱼并接替它的空缺,未发育成熟的较大幼鱼将转变为成年雄鱼 。雌鱼对雄鱼的主导具有攻击性,并以这类控制培养继任雌鱼 。最大雄鱼轮流支配幼鱼并防止其他雄鱼产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