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南部河流 晋江( 四 )


福建省中南部河流 晋江

文章插图
晋江两岸滨江地带规划自有记录以来,元元统元年(1333)、元至正九年(1349)、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24年(1935)以及公元1956、1958、1960、1961年和1990年都发生过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 。由于晋江下游地面低,河道弯曲,以及上游水土大量流失等因素,使河床严重淤积 。据统计,仅1953年至1959年的7年间,晋江洪水超警戒水位就有30次 。1958年修筑下游防洪堤后,洪水泛滥减少,山美水库建成后,控制了东溪支流三分之一的流域面积 。晋江下游感潮河段经常受到潮水顶托,堤内低洼地带积水不能及时排泄,即成内涝 。涝灾多发生在晚稻生长期的7~9月份,年均出现4~5次 。一次降水30毫米以上,就可形成内涝;降水若大于100毫米,便会造成大灾,涝区连淹4天左右,淹没水深1.2~1.5米 。水利建设水库水电1956年,福建省水利局勘测总队进行晋江流域轮廓规划,1957年8月提出晋江流域规划方案初步意见,1958年完成晋江流域规划报告 。该报告提出在东溪上修建以灌溉为主的山美水库,在西溪上修建以发电为主的剑斗水库 。1959年,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对晋江西溪又进行补充规划报告 。该报告放弃了淹没工矿区和规划中的铁路的剑斗水库方案,规划了以防洪为主的安溪枷楠水库 。枷楠水库淹地3万亩、移民3万人,由于移民安置问题难以解决,后来也予放弃 。70年代初,省水电设计院对西溪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剑斗—湖头河段进行开发规划,重新提出白濑水电站开发方案 。晋江东、西溪上游规划的主要水利枢纽只有山美水库和白濑电站 。山美水库于1972年建成,灌溉面积62万亩 。防洪大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着手治理晋江,先后于1955~1956年、1959~1960年分期兴建晋江下游防洪工程 。第一期工程于1955年5月由省农业厅水利局编制设计任务书,省农业厅审定,省计委批准概算 。7月,由晋江专署会同晋江、南安、泉州县(市)组成工程指挥部负责实施建设 。一期工程北堤从金鸡至龙头山,南堤从杏埔至东山;堤长18.232公里(其中石堤283米),抛石护岸3处,水闸7座,涵洞6座,土石方工程量90.02万立方米,投入劳力68.54万工日,使用钢材20.32吨、水泥520吨、木材472立方米,使用经费87.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2.5万元,民众自筹4.8万元 。工程1955年9月15日开工,1956年5月15日验收 。9月19日,晋江发生8020立方米/秒的洪峰,超过按20年一遇7790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新建堤防决口13处,灾后立即全线抢修加固 。第二期工程北岸从龙头山至法石,南安西溪的南北岸堤段,于1958年11月由泉州市人民委员会编制“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二期工程计画任务书”,晋江专署水电局编制“晋江下游防洪堤加高工程设计”,设计标準为:保护市区为33年一遇洪水,郊区为20年一遇洪水,经省水电厅审定,省建设厅批准,北岸由泉州市(现鲤城区)组织工程指挥部,按城乡、系统设定工程指挥所,分段包乾施工;南安西溪段由南安县组织指挥部负责实施 。泉州市的干部、师生、居民都参加义务劳动,驻军派员派车支援,日高峰劳力达2.5万人 。北岸工程1959年12月10日开工,1960年6月建成;南安西溪防洪堤1959年10月开工,1960年4月建成 。北岸二期堤长7.644公里(其中石堤1306米),水闸7座,涵洞一座,旱闸9座,土石方工程量83.73万立方米,投入劳力103.8万工日,使用钢材97吨、水泥950吨、木材1371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331.23万元,迁移居民1006户、5590人 。南安西溪防洪堤堤长21.448公里,土石方工程量237.2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263.17万工日,使用钢材30.2吨、水泥3500吨、木材485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153.83万元 。1961年后,沿江的县市又对防洪堤分别进行加高加固,并增建环城桥分洪节制闸及董埭、法石、海关口、龙头山的排涝、排污、引水闸 。晋江下游防洪堤自1960年全面建成后,经每年的维修加固,至1990年已防御超警戒水位的洪水118次 。1986年泉州市水利局编制了“晋江下游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经省水电厅审核,省政府批覆,确定市区防御50年一遇洪水,其余地区为33年一遇洪水 。根据福建省水电设计院提出的规划报告,经省水电厅1989年6月审定,晋江下游防洪堤再次加固扩建工程分二期实施,由省水电设计院承担勘测设计 。同年,省水电厅提出第一期加固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 。加固扩建的工程项目为:泮山至法石堤长10.24公里的加高、加固和基础处理,新建排涝闸一座,扩建排涝闸一座,改建水闸8座,旱闸8座 。共完成土石方29.6万立方米(石方1.7万立方米),粘土防渗墙处理850米,混凝土防渗墙1.5万平方米,减压井24口,投入劳力80万工日,使用资金1564万元,其中:水利部和省补助700万元,泉州市及地方自筹864万元 。到1990年底,晋江下游防洪堤工程有:防洪堤15段、总长41.07公里,其中:土堤39.35公里;石堤1.723公里;水闸36座83孔;旱闸18座20孔;涵洞32座 。保护土地11.3万亩(其中耕地6.25万亩),村庄209个,人口25万人 。水质恶化恶化情况根据2001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的水质评价,晋江流域水质符合Ⅱ类标準的河长为13km,占评价河长的7.6%,分布在安溪和石砻站河段之间;水质符合Ⅲ类标準的河长为75km,占 43.9%,主要分布在安溪站上游,石砻站下游;污染河长为 83km,占 48.5%,主要分布在永春县上游,南安市洪濑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汞 。晋江水质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仍呈现恶化的去世 。2004年,晋江流域内的COD纳污能力为97.30t/d,控制排放量77.33t/d,现状实际纳污量达101.96t/d;氨氮纳污能力4.135t/d,控制排放量4.107t/d,实际纳污量达6.943t/d 。污染来源晋江流域水体有5个主要污染源,分别为化工源、居民生活源、煤矿源、铁锰矿源、农业生产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