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腰骶部劳损【腰骶部劳损】腰骶部劳损(LumbosacralStrain)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实质是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软、硬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包括腰骶部韧带、肌腱、腱膜、筋膜、椎间盘及椎骨关节的劳损 。骶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积累性损伤 。
基本介绍中文名:腰骶部劳损
外文名:LumbosacralStrain
实质:硬组织的积累性损伤
包括:腰骶部韧带、肌腱
简介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骶椎之间承受着较大的屈、伸、旋转及剪式应力,且先天性畸形较多,容易发生退变 。久病、体弱、急性腰扭伤未愈等也是发病因素 。发病部位常在骶棘肌、腰骶棘间韧带、腰骶关节突或骶髂关节 。重体力劳动,尤其是长期在不良体位劳动者多见 。由于长期高肌张力,肌内压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肌糖元代谢不全,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肉萎缩、水肿及粘连,产生肌肉劳损 。进而肌力减弱,应力集中于韧带及关节囊,使之遭受过多的牵拉而弹性减弱,并出现水肿、粘连、纤维增生及肥厚,最后发生韧带劳损 。主要症状是下腰痛,劳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局部压痛 。治疗採用综合疗法,包括清除病因、增强体力、压痛点封闭、理疗、按摩及针灸 。症状重者可卧床休息或用围腰 。预防重点是保持良好姿势,注意体育锻鍊,避免以不良的体位工作过久 。病因病理当肌肉超负荷工作,长时间保持强力收缩状态时,肌肉内压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补充,肌糖原代谢不全,产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萎缩,水肿及粘连,产生肌肉劳损 。肌肉劳损后,肌力减弱,保持姿势的应力集中于韧带和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囊遭受过多的牵拉而弹性减弱,并发生水肿,结果导致粘连、纤维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改变,最后发生韧带和关节劳损 。腰骶部的劳损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关 。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形成一个约120度的角,上方为活动性较大的腰椎,下方为固定的骶椎,这种结构使腰骶部必须承受较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 。经常、反覆、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腰骶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将发生局部组织结构、理化性能、运动规律的细微变化,而长期、少量的细微变化积累至超出腰骶部软、硬组织的代偿能力时就会产生腰骶部的劳损 。有人认为,腰椎过多前凸致腰骶角变小,将增加腰骶部的剪式应力 。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线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关节突和前方韧带将会遭受更大应力 。穿越腰骶关节面的垂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大于30 。时,腰骶部易受损害 。肌肉发育差,腰椎前凸增加,体质肥胖、体重增加、腹部膨出,都会增加腰骶部剪式应力,容易引起劳损 。结构解剖临床上常见腰骶部劳损患者,其原因很複杂,牵涉面亦最广,固然有些腰背痛系由于腰背部以外其他系统引起,然而由于腰骶部本身引起者仍占绝大多数,从解剖观点看,腰骶部表现有下列特点:1、腰骶部的位置腰骶部正常位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与甚少活动的骨盆交接处,同时又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腰椎生理后凸的交接处,槓桿作用特别大,容易受到损伤 。2、腰骶部关节腰骶部关节特别多,达20余个,且关节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不论行走、站立或坐位时均在负重,维持关节稳定的因素如关节囊、韧带稍有损伤,关节面稍有不对称或不适合情况时,即可发生疼痛 。骶髂关节是脊柱与下肢间的重要缓冲部分,抬重物时,背伸肌与绳肌同时紧张,该关节易受到劳损 。3、腰骶尾部的软组织腰骶尾部的软组织结构亦较複杂,肌肉过度收缩时,常使竖脊肌或臀大肌的起始部发生撕裂,该部可以出血、肿胀、肌肉痉挛 。当暴力作用于腰骶部,肌肉未作预防或不能制止,以致超过正常活动範围时,韧带可发生扭伤,并发肌肉痉挛 。韧带受伤后的出血及机化可使其失去正常张力及韧性,造成关节鬆弛 。软组织损伤后,充血及血肿可压迫神经 。急性损伤后如未及时处理,可发生粘连,牵扯周围肌肉,减少运动範围,更易再次遭受损伤;粘连又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造成不正常体位,因而使韧带处于慢性紧张状态 。肌肉痉挛时,因发生肌肉缺血,牵涉痛面积扩大 。交感乾骶部一般有6个神经节,可能少至3个或多至6个,不过体积较小 。尾部只有1个尾部神经节 。神经节之间以节间支及腰骶部筋膜易发生损伤,骶髂筋膜外上方因有来自腰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分支及伴随的小血管,形成血管神经束在此处穿出,形成固有孔隙,此处的骶髂筋膜较薄弱,深面有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当剧烈弯腰时,臀大肌猛烈收缩,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裂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疝出而形成脂肪疝,压迫神经、血管 。4、腰骶部神经腰骶部的腰神经根径路甚长,神经根易受卡压的部位有以下几个:①、椎间盘与黄韧带间隙;②、侧隐窝;③、上关节突旁沟;④、椎弓根下沟;⑤、椎间孔 。途中任何周围组织变化均可压迫或刺激神经,常见者如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其他如梨状肌肥厚或1个椎间孔通过2个神经根时均可引起 。腰骶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相对固定,当有致压因素存在时,神经根可因张力增加而受损 。有人推测,当神经根拉长8%时,可致静脉淤积,而拉长15%时,神经内血液完全阻断 。研究表明,腰骶神经根的血供较外周神经贫乏,腰骶神经分别接受远端和近端根动脉的血供,这些血管在神经近端1/3处吻合,腰骶神经易因卡压和牵拉而发生缺血性损害 。腰神经后支在行程中也易遭受损伤 。郭世绂等研究腰神经后支全部行程中有6个固定点,即:出孔点、横突点、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及入臀点,其中出孔点、横突点和入臀点均有纤维骨性管固定,这些部位如遭受损伤或牵拉,可产生局部或牵拉性腰腿痛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5、先天性畸形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特别多,常使腰部力量不平衡,引起损伤性关节炎或使韧带肌肉附着部分减弱,一旦成人从事较多体力劳动时,即可出现症状 。6、姿势不良与慢性劳损姿势不良常引起腰骶部慢性劳损 。瘦长体型者,脊柱细长,活动範围大,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常增大,腰骶部棘突互相牴触;短粗体型者,关节突常呈半月型,运动受限,腰椎前凸亦增加 。身体其他部分畸形,如胸椎后凸、脊椎侧凸、一侧下肢短缩、扁平足、婴儿瘫均能引起腰骶部慢性劳损 。腰骶部各组织中,如末梢神经受刺激而发生疼痛,一般为局限性,如同时产生下肢疼痛,可能为放射性,由于病变直接压迫神经根所致;亦可为牵涉性,由于某一神经末梢将刺激传至脊髓中枢后,使同一神经根所分布的其他区域感到疼痛 。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为腰椎韧带、关节囊的劳损与扭伤 。腰段脊柱用力前屈时,可引起椎体前部或后部的组织(如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椎弓根)的损伤,有时两者能同时受伤 。损伤轻重视暴力大小、方向、解剖情况及受伤时的姿势而定 。脊柱过度前屈时,骨折多发于胸腰段脊柱,很少在下部腰椎 。原因是胸腰段脊柱的前后活动範围较大,而下部腰椎与不活动的骨盆相连,又有韧带连结,活动範围较小 。同时,腰段脊柱的前凸又可抵抗前屈损伤,腰椎前屈受伤时,后部韧带往往先断裂,然后发生椎体前缘骨折 。如受伤时双膝伸直,骨盆因大腿后部肌肉拉紧而向后方倾斜,腰骶部张力及压力增加,可发生后部韧带破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亦偶尔能破裂 。滑倒、从楼梯或脚踏车上摔下时,往往双手撑地以求避,但如避不及或手中有物,外力即直接作用于腰椎与骨盆之间,此时有保护作用的腰椎前凸因适应外力而消失,扭伤极易发生 。此外,如在膝关节伸直弯腰举重物、麻醉下进行手术均能引起腰部扭伤 。在相当大的外力下,腰骶关节附近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有时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的后部都可发生破裂,黄韧带因有弹性而不易破裂,如L5有部分或全部骶化,或其横突过大,该椎体具有相当稳定性,韧带破裂则发生于L4~5之间 。如L5横突小,S1棘突发育不佳或有脊柱裂,该处韧带组织薄弱,亦易于受伤 。腰骶部劳损此外,下面一些情况也可以引起慢性腰痛:1、椎体间不稳定:上一椎体从下一椎体上移位,称为假性脊椎滑脱或不稳定脊椎 。2、椎间关节退变:表现为小关节面的骨质密度增加、边缘不整、骨刺增生等,严重者甚至发生小关节错位,有的上关节突的尖端向上外延伸,是退变后增生的结果 。3、棘突间接触和假关节形成:两个棘突在接触缘发生骨质硬化,并向两侧增生,甚至形成典型的假关节 。4、脊椎退变:一般随年龄增大引起,腰椎过度负荷或不断遭受重複而轻微的损伤也可促使退变提前发生 。5、腰部陈旧性扭伤:腰部扭伤后,竖脊肌起保护作用而痉挛,损伤的组织日后可能发生纤维性癒合,在日常生活中遗有不适感 。如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因破裂未癒合,脊椎各关节囊日后必鬆弛,因而椎体不稳定,前屈后伸即能引起关节半脱位 。6、骨质疏鬆:随年龄增长,骨质疏鬆发病率不断提高,且特别容易累及脊椎 。当钙吸收或代谢障碍时,血清钙降低,致使神经肌肉敏感性增高,使痛阈降低 。当钙含量降低时,骨的机械应力降低,轻度外伤可造成微细骨折,软组织出血、渗出、变性及钙化,骨质疏鬆常并发退行性关节退变,致椎体、椎间盘、椎间孔等的结构位置和机能形态改变,包括硬化、增生、变形等改变,引起关节韧带、肌肉功能失调,刺激和压迫神经,引起腰背疼痛 。临床表现腰骶部劳损的主要症状是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劳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患慢性病、情绪低落或气候变化时,疼痛加重或复发 。劳损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异,一般在局部可查到压痛或叩击痛,也可有姿势改变或跛行 。无神经障碍 。X射线检查及化验检查均无异常 。有姿势不良、下肢畸形、从事强迫体位劳动或缺少体育锻鍊等病史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需考虑此症 。诊断时,需与肌筋膜综合徵、骨关节疾患和盆腔内脏器疾患相鉴别 。腰骶部疼痛是腰骶部劳损的主要表现,局部常有僵硬感,腰部活动可受限 。受风着凉、过度疲劳可使症状加重及反覆发生 。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疼痛较为剧烈,腰骶两侧局部肌肉痉挛,腰部活动障碍,站立及行走亦受影响 。体格检查除腰骶部有压痛及叩击痛外,一般无阳性体徵 。血沉及抗“0”均为正常 。X线检查亦无异常发现,有时可有腰骶椎的退行性改变 。治疗方法急性期应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採用硬板床仰卧,双膝稍屈曲,以增大腰骶角,缓解疼痛,减轻组织水肿 。同时可行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功能锻鍊 。疼痛厉害者可服用解痉镇痛剂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 。慢性劳损处理较难,效果较差 。除理疗、按摩及局部封闭外,可用较宽的腰骶带或腰围保护腰骶部,支持腰肌 。同时加强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鍊,以增强肌力,改善体位姿势,提高代偿能力,有利早日康复 。手法推拿可松解粘连,中草药外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酌情採用 。预防第一,保证正确的坐姿,儘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部的挺直 。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鍊,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 。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10cm左右 。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 。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习惯仰卧者最好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 。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预防要点是保持良好姿势、矫正各种下肢畸形、注意体育锻鍊、避免在强迫体位下工作过久、坚持工间操、注意劳逸结合 。多数患者病程长、治疗见效缓慢,故治疗要有耐心 。一般应採用综合疗法,包括消除致病因素,注意体育锻鍊等,背肌软弱乏力者要进行背肌锻鍊 。痛点局限者可用强地松龙加普鲁卡因作痛点注射、理疗、温水浴、推拿、按摩、针灸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症状重者可卧床休息,用宽腰带或腰围制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