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清静无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 清静无为

文章插图
清静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亦作“清净无为” 。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 。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 。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 。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
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自然有“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 。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 。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 。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清静无为
外文名:Do Nothing
类型:哲学思想和治术
时期:春秋
提出者:老子
哲学思想简介亦作“清净无为” 。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 。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 。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 。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自然有“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是后者的否定,用“人为”否定了“自然” 。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 。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 。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清醒冷静 。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 。不该乾的不能干,该乾的必须乾,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沖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 。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 。那幺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 。那幺,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 。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幺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 。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历史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 。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採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 。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儘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籤》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 。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 。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不加强制,清神静心 。解释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 。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像行事 。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 。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 。按时下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 。其实现代辞彙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 。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 。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道家哲学有为即庄子说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赖于条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缘和合而成 。无为即庄子说的无所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恆真实,圆满逍遥 。因为一切都可以超越 。超越了一切,才叫无可待!超越了我,知道人我无二 。超越了生死,庄子才会鼓盆而歌 。超越了众生,庄子于是知道了鱼乐,并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他 。超越了物我,列子才可以御风而行!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名词出处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而不是终极目标 。《云笈七籤》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 。常思过失,改而从善 。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 。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係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幺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慾的境界 。成语释义 道家语 。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 。出处 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