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安顺|贯城河九桥 安顺历史之最


在安顺城区贯城河近2500米的河道上,横垮有九座石桥:城东北虹山湖大坝溢洪处至李家花园,依次有化鲤桥(又名陷马桥)、崇文桥(又名抄纸桥);城西西水关至李家花园,依次有普济桥(又名大桥)、双桥(又名二桥)、奋武桥(又名四官桥);李家花园至南水关,依次有太平桥、三元桥(又名新桥)、东安桥(又名东门桥)、泰和桥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安顺第一名进士赵侃在为郡城八景题诗时,中有“九桥烟雨合,万户景云垂” 。形象地表述了昔日安顺九桥卧波、烟合云垂的自然美景 。

在安顺历史上,桥的历史与城一样古老,相关记录最早见于《贵州图经新志》,迄今已有500余年 。距《贵州图经新志》50余年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刊本《贵州通志》出现,这本现藏于天一阁的明代文献孤本,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记录 。按该志卷四所记,贯城河上建有石桥8座,较赵侃诗中“九桥”少一桥,缺西门河上的双桥(又称二桥) 。所列各桥皆记建桥时间及方位,建于洪武年间(1382-1398)的有7座:即通灵桥,在卫治內东;通津桥,在卫治內北;大河桥,在卫治內东北; 小河桥,在卫治內北;东嶽桥,在卫治內东;双溪桥,在卫治內东北;水关桥,在卫治內西北,隅西水关内 。建于弘治年间(1488-1505)的有1座:局门桥,在卫治內东北 。
之后的万历《黔记》对贯城河诸桥也有记录,尤为难得的是该志刊绘的《普定卫城图》,标明了贯城河上各桥的位置,使我们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起码自明万历400年以来,贯城河河道与今无异,二是贯城河上的桥,一经定位,除历代培修外未作位置上的改变 。且在不同的朝代,安顺文人总是赋予其不同的雅称,使这些桥透着浓浓的文化气韵 。

【历史的安顺|贯城河九桥 安顺历史之最】
从明代各桥的名称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即以城市自然特征、物表特征或座落方位定名,如大河桥、小河桥、双溪桥是以地表自然形态特征命名,水关桥、东嶽桥、局门桥又是以地面显著建筑物及方位命名 。初步分析可以得出:
水关桥,位于古城墙内侧,近邻西水关,今熙春公园下段,俗称大桥或头桥 。
东嶽桥,指东嶽庙门前石桥,即位于今东林寺前 。
局门桥,这与明代以“局” 称呼的官署有关连,从万历《普定卫城图》上査明有“税课局”,位于李家花园至新桥河段西侧,按此推测,该桥为今清真寺前的太平桥 。
大河桥、小河桥,按东西二河入城段分析,所渭大小河应以当时流量及入城河道长短等来衡量,估计大河桥应为今北大街中段的四官桥,小河桥应为安顺一中门前的崇文桥 。
通灵桥、通津桥,据嘉靖《贵州通志》载,一在卫治內东,一在卫治內北,应分别为东门桥和化鲤桥 。
文/丁武光
··来源:乐游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