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的守护7072只斑头雁在长江源头安了家|川流中国·上游行 和谐世界之最( 三 )


草原上牧民分散,两户人家间的距离往往超过二三十公里,要挨家挨户宣传环保困难重重,而赛马会等节庆,为吐旦旦巴提供了机会 。
“举行赛马会时,所有牧民会集中起来在这里搞活动,我们也利用这样的机会,给大家传播环保的理念,效果很好 。”吐旦旦巴说,草原的子民,内心深处爱着草原,为了这份洁净,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 。
7月底,正值暑假,平措格桑的侄子、侄女从格尔木回到牧区,接他们回来时,车子后备厢装着各类生活垃圾 。
帐篷里,条桌上放着两大盒零食,一旁凳子上,还有不少盒装牛奶和食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没有改变,但帐篷里多了一个垃圾收纳袋 。
平措格桑今年22岁,每半个月,他会到镇上一次,采购生活物资,出发前,他不会忘记将帐篷里的垃圾整理打包,带到镇上 。
“有时候会用垃圾去换一点食物,但更多是出于习惯,将垃圾带走,不污染草原 。”和平措格桑一样,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当地牧民已经不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习惯打包带往镇上处理 。
收到牧民的垃圾后,保护站志愿者需要在驿站中,将捡拾到的垃圾进行分类汇总,详细记录垃圾的信息 。除了定期运到格尔木垃圾处理站集中处理,他们还特别鼓励自驾车游客“带走一袋垃圾”到指定投放点,集中处理 。通过“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办法,解决高原牧区不可降解垃圾问题 。
动物们的反馈
“它们不会跑也不怕人了”
坐在保护站外,吐旦旦巴背后班德湖波光粼粼,斑头雁于岸边栖息,远处,浮云覆盖山峰,牛群在广袤草原放牧自己 。
△班德湖旁牦牛
对于草原的野生动物而言,牧民是后来者,随着环境越来越好,草原上的动物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食草动物的增加,牧民养的牦牛、羊与它们生活在同一片草原,双方互不干涉却又深深影响着彼此 。
环境变好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直观的感受来自野生动物的反馈 。“现在我们和动物相处得非常好了,如果人少一点的时候,这些斑头雁带着幼鸟,可能离你不到10米的距离,都不会跑 。”吐旦旦巴内心很欣慰,在往返保护站的路上,他看到藏原羚、藏野驴等等,彼此五六米的距离,这些动物也不会跑,“没有破坏,没有伤害,它们不怕人了 。”
△藏羚羊(绿色江河提供)
成为“长江源头守护者”后,这十余年,从几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行动到守护日常,吐旦旦巴觉得沱沱河变了,却又没有变 。变的是守护绿色生态的意识,不变的是家园梦中的底色 。
“我们的初衷就是守好长江源,让它一直都干干净净,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漂亮 。”未来,他希望团队的工作数据和记录,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的动物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示范经验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1年的守护7072只斑头雁在长江源头安了家|川流中国·上游行 和谐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