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说


分裂说

文章插图
分裂说【分裂说】resonance hypothesis 即共振假说 。达尔文(Sir George Darwin) 于1879年提出: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物质形成的 。这一假说被用来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 。1882 年菲希尔(Osmand Fisher) 从地球物理的观点出发,在达尔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定,月球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是由于其旋转作用同太阳的潮汐作用的共振效应而被分裂出去的,他还主张太平洋是这一灾变事件所遗留的疤痕 。
基本介绍中文名:分裂说
外文名:resonance hypothesis
即:共振假说
提出时间:1879年
月球1911年贝克(H.B.Baker)提出,月地分离的时间是早新世或早上新世,由于地球轨道在那时的偏心率过大,地球内部的潮汐作用增加而使得地球的部分地壳分离 。1934 年,尼森(H.Nissen)则认为月地分离的时间是二叠纪,原因是巨大的太阳旋风撕裂大片地壳所致 。1947年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则认为是在白垩纪时,太平洋的大量玄武岩爆发物质进入月球轨道形成的 。所有的月地分离说的主张者都把月地的分离地点认定在太平洋除了章鸿钊以外,都认为月球的成分是硅铝质,这是太平洋底缺少硅铝层的原因 。由于太平洋失去大量物质,形成广阔空洞,于是,残留的硅铝层便开始破裂,向太平洋方向运移 。古登堡(B.Guthenberg 1934)认为,残留的硅铝层只存在于南极地区,形成硅铝帽,以后开始扩散,向北运移达到赤道以北,用以解释各主要大陆南部尖小的原因 。尼森则用月地分离于二叠纪,以解释海西运动及以后的造山运动 。章鸿钊则用以对比白垩纪以后各期震旦运动在亚、美两洲之间的同时性 。月地分裂说经过后来的实事证明,特别是月球和洋底地质的详细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是不符合地质历史事实的推断或假设,是没有根据的 。乔治·达尔文英国着名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之子乔治·达尔文,是英国剑桥的一位天文学家 。他在研究地——月间的潮汐影响时,注意到由于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在逐渐变慢,月球在逐渐远离地球 。他由此推断月球在远古时一定离地球非常近 。达尔文在1879年发表了题为“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的文章,提出月球在形成之前是地球的一部分 。他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致有一部分物质被从赤道区甩了出去 。后来,这部分物质演化成为今天的月球,甚至还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去后留下的疤痕 。有不少人支持达尔文的观点 。据计算,月球的物质刚好能填满太平洋 。支持者们认为,分裂出去的是上地幔物质,因此月球没有地球那样的金属核,密度与地壳接近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另外,现代雷射测距定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5厘米,因而在遥远的过去,月球确实离地球近多了 。马尔科夫但是,这个罗曼蒂克的假说也遇到了重重困难 。譬如,马尔科夫在研究太阳系中各天体时,注意到天体的扁率与它的自转速度、密度有关 。要使地球上的物体在离心力作用下飞离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必须是现在的17倍 。然而根据地—月系现状和角动量守恆定律,推算出的46亿年前的地球自转率并不是那幺快 。况且,如果月球是从地球上飞出去的,那幺,月球的轨道应该位于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另外经过研究证明,熔融状态的地球根本不可能分出一部分物质去 。即使退一步说,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那幺在刚分出去的时候,也一定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很大的潮汐,最后还是会重新落到地球上来的 。再有,对太平洋底部的研究,证明它和其他海洋底部的结构相同,由洋底沉积的厚度及沉积速度来看,太平洋的年龄只有1亿年,和月球的年龄相差悬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