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文章插图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指不当得利使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发生不当得利的债权债务关係,受损人享有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相关法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成立要件:一方获利、一方受损等
除外:履行道德义务产生的不当得利
成立要件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中表述为:“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该法律条款中包含了构成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成立的四项基本要件,即一方获利;一方受损;获利无法律上原因;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係 。这四项要件,是检验不当得利是否成立的基本标準,也是确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基本法律事实 。(一)一方获利首先,关于不当得利制度中的“利益”,学界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必须是财产利益,另一种认为不应局限于财产利益 。还应当包括精神利益 。笔者认为,精神利益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所以证明起来有很多方面困难,在确定归还数额方面也存在较大难度 。对照各国立法中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它们大多数以“利益”字样表明,并未作具体的描述,当然也有他国法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法典》第356条,将精神利益非常明确的规定不属于此处“利益範畴” 。参考各国立法现状和不增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实际运用的複杂性,本文讨论的的不当利益不包含精神利益,专指括物质利益 。其次,对于“获得”的理解 。一方获得利益,也就是自己利益有所增加 。此处如何理解“增加”,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利益“增加”应当以当事人整体财产的增多为标準,该观点主要以史尚宽先生和孙森焱先生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认为,利益“增加”应当以具体行为所引起的具体财产增加为判断标準,而非整体财产增多 。该观点主要以王泽鑒先生为代表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 。因为如果以第一种观点理解,那幺很多没有法律依据的利益变动,将会有了合法外衣,其会打着“整体利益平衡”的幌子非法转移利益,这就违背了不当得利制度的公平原则基础 。最后,不当利益的取得方式不应做严格限制,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是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可以是获利者的行为,也可以是利益受损人的行为;可以是当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案外人行为更可以某种自然事件 。但无论利益取得的方式如何多样,其表现方式也就两种:一是消极得利;二是积极得利 。消极得利是指积极财产本应减少的未减少,消极财产本应增加未增加,如预期的支出实际未支出,预期的负担实际未负担以及预期抵押的物权实际未抵押等 。积极得利表现为消极财产的减少和积极财产的增加,消极财产的减少体现为债务的消灭,担保之债的灭失;积极财产的增加体现为接受赠与取得所有权、债权转让取得债权等 。(二)一方受损关于损失,主要有“财产差额说”和“财产损失和权益归属损害说” 。笔者认为这两者说法各有千秋,不当得利可分为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 。在给付不当得利中,损失的计算应采“财产差额说”,即以利益的转移额度来确定损失,给付一方财产的减少额即为损失数额 。而在非给付不当得利中,由于利益的变动都非基于当事人自愿的给付行为,所以损失就是本应属于他人正常权利的範围,由于某种方式归于自身名下的利益 。(三)获利无法律上原因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并非指利益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 。目前,对缺乏法律上的依据的理解,有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观点 。统一说认为:“不论何种情形,不当得利都应作统一理解和说明,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应具有统一的意义 。”该观点主要以中国学者孙森众先生和日本学者加藤雅信为代表 。非统一说认为:“不当得利不应作统一理解和说明,应区别给付利益和非给付利益两种情形,分别讨论利益变动是否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该观点主要以奥地利法学家Wilburg为代表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此处“没有合法依据”理解为统一说的无法律上的原因,比较易于操作和把握,赋予其法律概念比较稳定的核心内涵,应当具有更广泛的适用价值 。(四)获利与受损之间有因果关係理论界对于因果关係的学说有直接因果关係说和非直接因果关係两种观点 。直接因果关係说主要来自德国,该观点系德国学者的通说,其主张受损和获利之间必须基于同一原因事实,两者之间是一种直接关係,而非间接关係 。假如一方获利是基于甲事实,乙方受损是基于乙事实,那幺即便甲、乙事实之间存在某种牵连,也不能认定成立不当得利 。该说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受损者向直接受益人主张返还利益,不得向间接受益的第三人请求返还利益 。这种观点为稳定交易关係,保护交易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非直接因果关係说源于衡平法院,其说不以直接牵连为限,认为只要依社会观念,认为受损与获利之间的原因事实具有牵连关係即可 。请求权的类型一、给付不当得利通说认为,由于给付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可以推论为因给付行为而产生的要求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 。给付,是大陆法系债中的概念,是债权债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这里所说的给付是利益给予,是指基于某种特定目的积极主动使他人利益增加行为 。给付可以是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前者如免除债权人的务,后者如为他人提供转移物之所有权、为他人提供服务、代替他人履行义 。不论是何种给付行为,都有其所要达成的目 。如果当事人缺少为给付行目的,就会构成没有法律上原因,由此而产生受益构成不当得利,此时受损人可以要求行使给付返还请求权 。给付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设立的目就在于保护做出给付的行为人,使之有向无原因受益人请求返还不当利益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 。1.基于受益者的行为 。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 。也可以是法律行为 。(1)无权处分他人之物 。(2)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 。(3)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 。(4)侵害他人智慧财产权或人格权 。2.基于受损者行为 。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之物支出费用最为典型,如误将他人的家畜为自己的家畜饲养,误以他人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 。3.基于第三人行为 。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对债权的準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到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 。4.基于法律规定 。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问当事人的意思,直接规定发生一定得利的效果 。5.基于事件 。求权的除外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定债权,属于準法律行为 。但是并不是所有成立不当得利的情况,都会产生返还请求权 。如下两种情况:(一)履行道德义务产生的不当得利因履行道德义务产生的债务,被认为是自然债务的一种 。一般来说,当债务人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法律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 。而自然债务属于不完全债权,一般在请求力或者执行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履行道德义务所产生的债被认为欠缺请求效力 。如侄女抚养叔父之债 。(二)给付未到期债务两者之间存在债权债务,但未到期 。债务人在债务未到期时,主动给付债务,使债权债务消灭 。在债务消灭后,债务人主张归还了未到期债务,请求依据不当得利返还原始本金和因提前给付而遭受的利息损失 。就本金部分,不论债务人是否提前归还债务,本金部分始终要归还给债权人,所以对债权人而言不存在获利,也就不存在不当得利的返还 。关于利息部分,表面上看债务人遭受了损失,债权人获得一定利息利益,但该给付非无法律上原因,系债务人自愿行为 。从另一方面说,因债务提前给付,债权人并非都能得到利息利益,也有给债权人带来提前保管、保存债权的负担,故此种情形,不能主张不当得利的返还 。求权的区别一、返还财物的範围方面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返还财物对象仅限于原物及原物所产生的孳息,返还的目的是使所有人恢复其对原物的占有 。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返还的可以是原物、原物所生的孳息、原物的价金、使用原物所取得的利益,也可以是其他利益;返还目的是将受益人所获得的一切不当的利益,全部返还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剥夺受益人所获得的一切不当利益 。二、是否考虑过错方面 。所有物返还如果适用返还原物请求权,则请求权人无须证明对方是否具有过错便可以行使其权利;受益人不管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原物还存在,都应当具有返还的义务;如果原物已经不存在,则应付赔偿责任 。而对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来说,儘管在责任构成要件上不包括主观过错,但在考虑返还的範围时根据恶意和善意来确定;如果返还义务人取得财产是善意的,返还的範围只限于现存的财产,对不是由于过错而灭失的财产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返还义务人取得的财产出于恶意,则返还义务人应对财产的灭失负赔偿责任 。三、在构成要件方面 。返还原物必须以原物依然存在为前提,如果原物已经灭失,返还原物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所有权人只能要求赔偿损失,而不能要求返还原物 。但适用不当得利责任,则根据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为标準,不管原物是否存在,只要受益人获得利益,就应付返还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