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练习曲


革命练习曲

文章插图
革命练习曲【革命练习曲】萧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萧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 。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萧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吶喊与抗争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革命练习曲
填词:萧邦
谱曲:萧邦
编曲:萧邦
音乐风格:古典音乐
艺术价值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鍊目的 。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 。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 。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萧邦对祖国的热爱 。萧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时,曾情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 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 。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评价萧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写作背景1830年11月,正当萧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 。萧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幺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幺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7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 。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 。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讯息 。这不幸的讯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萧邦的心 。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 。硝烟瀰漫的祖国,火光沖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萧邦,使他不得安宁 。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萧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啊!上帝,你还在幺?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幺?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幺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萧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 。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在这首乐曲里,萧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繫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 。这是萧邦的一部着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歌曲赏析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 。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 。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 。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 。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吶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 。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託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关于内容钢琴练习曲到了萧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萧邦开始的 。萧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 。萧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 。从技术的角度看,萧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萧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练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 。正是萧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闢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