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民居( 二 )


康巴民居

文章插图
民居内部装饰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 。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是很好的大凉台 。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 。大凉台上设定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 。这一带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墙院上和房顶四角上安放白色石头的习俗,显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迹 。康巴地区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楼、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 。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地震而经久不塌,实在是一个奇蹟!建筑多样性由于甘孜藏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西部的“民族走廊”地带,加之複杂的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方式等缘故,从而在民居建筑中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 。康巴民居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的多样性在历史上,藏区的产为力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在民居建筑中大宗建材如石、木、泥等均就近取材,複杂的地理地质环境决定了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取材 。从建筑结构来看,藏式民居建筑大部分为石木、木、泥木、混合、纺织等5大类型结构建筑 。康区民居中,上述5大结构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 。例如区内康定、丹巴、稻城、九龙、雅江等县的石木结构类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道孚、炉霍等地的典型建筑-“崩康”(井干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龙的混合结构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格、白玉等地的典型建筑-吊脚楼(乾栏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石渠、色达、理塘等地的牧区,较为集中体现纺织物建筑-牛毛帐篷的风貌 。在一些县份内,因多种地理环境兼而有之,显现出更为活拨的多样性特点 。
康巴民居

文章插图
康巴民居布局的多样性一方面显现于平面布局上没有刻意的固定模式,主要依据的经济状况、人口的多少,以及房屋的层高来决定,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凹”字形、“凸”字形和“日”字形等,一些特殊建筑如高碉建筑,平面布局中,还有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乃至十三角形的特殊建筑平面布局 。另一方面,则显现于空间布局上,在单体建筑中,落台平顶(兼晒台)和敝口楼成为极为有效的空间调节方式,加上平顶女儿墙上的上一些附属设施,增强了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的错落感,使其建筑物避免了呆滞而富有变化和生机 。在村寨的群落建筑中,大都傍山而建,幢幢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层次感十分强烈 。体现在层高的多样性上民居层高不拘泥某一种固定程式,能高则高,低则自由 。所以,能在同一地方看到单层、二层、三层,乃至四五层高低参差的建筑,给人经一种跳跃之感 。兼容的多样性甘孜州处在汉藏交界的过渡过带,在民居建筑中,亦常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去 。这种兼容主要表现于屋顶、窗扇、院落布局、以及楼梯等局部部位 。例如在康定、道孚、九龙及炉霍等地的民居中,屋顶除了採用传统平顶外,为防雨季渗漏,还在平顶上增加汉式人字形坡屋顶,其屋顶上的覆盖物有的地区使用汉式小青瓦,有的地方覆以石板,有的地方则以木瓦板覆之 。一些城镇民居的窗扇,一改传统“田”字格窗扇式样,以精工雕造各种汉式花格窗扇,安装于藏式窗框之中,藏汉合壁,更平添了许多艺术韵味 。一些民居在建筑布局上,借鉴了汉式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其客观效果十分佳妙 。藏式建筑中传统的独木楼梯起着重要的点缀作用,它不仅形式独特,而且易于挪动,但对老年人、小孩子和重负上下的人来说不太方便,于是许多民居在室内改设汉式宽大楼梯,再配以扶手,既大方又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