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7年 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基本介绍中文名: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文号:皖政〔2003〕56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时间: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5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规划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二○○三年八月)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关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结构、阶段性过剩;农村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城乡经济互补趋势明显;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市场空间扩大 。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新形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加快结构调整,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 。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条件、品种、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通江达海,紧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农业优势明显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是我省适应入世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现实途径 。下面,根据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在我省的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经过重点扶持和培育,能形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思路和目标(一)思路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政策向优势区域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产业区,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 。(二)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优先培育10种具有一定批量、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21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将传统产品做优,特色产品做强,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扩大农产品出口额,力争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 。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改造传统农业,构建起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 。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一)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原则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重点扶持 。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是:1、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生产的基础和条件较好,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占领国内市场,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农产品,主要包括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等农产品 。??2、在国际市?哂忻飨约鄹窬赫攀疲┐蟪隹谇绷Ρ冉洗?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 。??3、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国际、国内市?哂忻飨缘?竞争优势,并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农产品,主要包括水稻、茶叶、花生等农产品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一是资源条件好 。自然生态条件最适宜该种产品生产,具有生产传统、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集中度高 。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区域内播种面积、商品总量在全省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产业化基础强 。科研、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强,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四是市场潜力大 。能够扩大出口,有效替代进口,流通渠道通畅,运销便捷,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基础较好,具备区域化、标準化的生产能力 。(三)优先发展的10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近期确定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花生、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等10种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发展,儘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抢占国内市场,扩大出口 。上述10种优势农产品中,我省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牛羊肉、水产品等已列入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水稻、茶叶、花生、蔬菜、猪禽肉、蜂产品等作为我省优势农产品,列入本规划 。1、专用小麦我省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2000年总产占全国的7.3%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我省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 。小麦的优势区域主要在淮北和沿淮地区,2000年,淮北、沿淮的阜阳、宿州、亳州、淮北、蚌埠、淮南、六安、合肥、滁州等9个市小麦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 。但小麦品种结构不合理,适宜加工麵包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乾、糕点的弱筋小麦的优质专用品种比较少,产量不够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近年来,我省选育并审定通过了皖麦38、33、18、47、48等一批优质强筋和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部分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套用,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商品小麦的品质,部分产品品质可与进口优质小麦相媲美,深受麵粉加工企业的欢迎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加强产销衔接,推进产业化经营 。??优势区域:重点在29个县(市、区)建设优质强筋小麦区和优质弱筋小麦区 。优质强筋小麦区主要布局在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中北部地区的濉溪县、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临泉县、界首市、颍泉区、颍东区、颍州区、土甬桥区、灵璧县、泗县等14个县(市、区) 。优质弱筋小麦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的沿淮及以南地区的霍邱县、寿县、裕安区、长丰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凤台县、阜南县、颍上县、潘集区等15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29个县市区小麦面积2203.3万亩,总产676.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4.2%和87.0%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5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发展到500万亩 。基本满足省内需求,力争向东南亚出口 。2、优质水稻安徽是全国水稻生产大省之一,2000年总产占全国的6.4% 。其中沿江水稻产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 。安庆市、巢湖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6个市水稻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45%以上 。目前,我省已引进和培育出一批适宜在上述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稳步发展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沿江地区水稻产区 。主要布局在安庆市、巢湖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潜山县、桐城市、枞阳县、太湖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居巢区、含山县、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当涂县、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东至县、贵池区、青阳县、铜陵县等23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23个县(市、区)水稻面积1206.7万亩,总产480.7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2.4%和40.4%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发展优质水稻800万亩,优质率提高到40%,单产和品质明显提高 。3、优质专用棉花安徽一直是我国棉花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棉花产量居全国第6位 。2000年棉花总产28.5万吨,占全国的6.5%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形成沿江和淮北两大棉区,安庆市、巢湖市、池州市、宣城市、铜陵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等8个市棉花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67%和83% 。但是规模化生产水平仍比较低,品质的一致性较差 。近年来,随着棉花收购价格提高,棉农植棉积极性增强,棉花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主攻方向: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要,最佳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主攻中档棉花的一致性,大幅度减少“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提高棉花质量,推进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沿江高档棉区、淮北中档棉区,共23县(市、区) 。沿江高档棉区主要布局在安庆市、巢湖市、池州市、宣城市、铜陵市、芜湖市的望江县、宿松县、枞阳县、怀宁县、无为县、含山县、东至县、贵池区、宣州区、铜陵县、繁昌县等11个县区 。淮北中档棉区主要布局在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的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利辛县、濉溪县、墉桥区、萧县、灵璧县、泗县、临泉县、界首市、固镇县等12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23个县(市、区)棉花面积404.7万亩,总产31.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6.0%和71.0%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两个棉区共发展优质专用棉花350万亩,单产达到70公斤以上 。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 。沿江棉区建成以生产高品质棉花为主,适纺50—60支纱的原料生产基地;淮北棉区建成适纺40—50支纱的原料生产基地 。4、“双低”油菜安徽是我国油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油菜产量居全国前2位 。2000年油菜总产156.8万吨,占全国的13.8% 。全省已形成沿江和江淮油菜集中产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 。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巢湖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等10个市油菜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85% 。目前,我省已引进和培育出一批适宜在沿江和江淮地区种植的“双低”油菜品种,进一步发展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含油量在40—42%以上的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沿江和江淮的“双低”油菜产区,沿江地区主要布局在巢湖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居巢区、含山县、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枞阳县、桐城市、东至县、贵池区、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铜陵县等19个县(市、区) 。江淮地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的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舒城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全椒县、定远县、南谯区、来安县、天长市等13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32个县(市、区)油菜面积1097.8万亩,总产140.9BFQ〗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6.8%和79.2%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沿江、江淮油菜优势区基本实现双低化,平均单产达到140公斤 。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菜籽达到部颁标準(芥酸5%以下,饼粕硫甙含量45μmol/g以下) 。5、茶叶安徽是全国茶叶主产省之一 。2000年,全省茶叶总产4.5万吨,居全国第7位 。全省已形成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两大茶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明显的地域优势 。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安庆市等5市茶叶产量占全省的95% 。但是,茶叶产品中大路货居多,品牌较杂,安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省已引进和培育出一批适宜在上述地区种植的茶树良种,已掌握了一些提高茶叶安全质量的适用栽培技术,发展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培育知名品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皖南和大别山区的17个县区,其中:皖南山区主要布局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黄山区、黟县、徽州区、泾县、郎溪县、东至县、石台县等10个县(区) 。大别山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安庆市的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金安区、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等7个县(区) 。2001年,上述17个县(区)茶叶面积123.3万亩,总产2.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3.4%和60.9%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发展优质茶叶2万吨,安全质量明显提高 。6、花生花生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23%,总产量占39% 。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和淮北地区 。2000年江淮丘陵地区和淮北地区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90%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油和低油花生,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增加出口创汇比重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淮北优质高油花生区和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区的11个县(市、区) 。淮北高油花生区主要布局在亳州市、宿州市的蒙城县、墉桥区、灵璧县、泗县等4个县(区) 。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区主要布局在蚌埠市、滁州市的固镇县、怀远县、五河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肥东县等7个县(市) 。2001年,上述11个县(市、区)花生面积307.0万亩,总产81.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8.1%和76.5%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质高油花生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低油花生髮展到180万亩 。7、蔬菜我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蔬菜面积800多万亩,产量居全国第8位,是全国四大早春菜生产基地之一 。2002年,全省大中小棚及日光温室面积已达270万亩 。安徽蔬菜产品品质优良,食用菌中传统“徽菇”等特色蔬菜远销国内外,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也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 。但是蔬菜产品优质特色品种不多,生产规模化和安全质量水平不高,与加工、销售等环节未能很好衔接 。近年来,我省已经在番茄、辣椒、茄子、豇豆等方面培育了多个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蔬菜优良新品种,掌握了一定的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并且有了以黄山山华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为蔬菜产品的精深加工、贮藏、保鲜、运输、批发、出口等提供支持,蔬菜发展的潜力较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蔬菜良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扩大棚室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推进规模化经营、标準化生产,加快科技创新,培育知名品牌,发展精深加工,开发与国际标準接轨的绿色食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出口蔬菜优势区和棚室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优势区 。出口蔬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阜阳市、亳州市、六安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黄山市的临泉县、利辛县、蒙城县、霍山县、涡阳县、无为县、和县、繁昌县、南陵县、宣州区、宁国市、祁门县等12个县(市、区) 。棚室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合肥市、蚌埠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安庆市的肥东县、长丰县、肥西县、怀远县、阜南县、墉桥区、谯城区、濉溪县、怀宁县等9个县(区) 。2001年,上述21个县(市、区)蔬菜面积370.1万亩,总产676.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3.7%和46.9%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新建出口蔬菜(含食用菌)基地80万亩,出口总量180万吨 。新增棚室蔬菜100万亩,年增无公害蔬菜250万吨 。蔬菜安全质量明显提高 。8、猪牛羊禽肉我省是猪牛羊禽肉生产大省,常年肉类总产居全国第8位 。2000年猪牛羊禽肉总产311万吨,占全国的5.1% 。猪肉、牛肉、鸡肉等畜禽产品是我省出口创汇较多的农产品之一,年创汇金额1000多万美元 。肉类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我省生猪发展已形成江淮优势产区,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等3个市猪肉产量占全省的31.7% 。肉牛、肉羊优势产区在淮北,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等5个市牛肉产量占全省的81%,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等5个市的羊肉产量占全省的71% 。肉禽优势产区在江淮和沿江等地,巢湖市、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宣州市、马鞍山等6个市的禽肉产量占全省的62% 。但是,我省肉品质量和卫生水平与一些已开发国家的食品进口标準有明显差距,药物残留和加工环境恶劣的问题突出 。而且,地方特色不明显,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知名品牌少,产销脱节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近年来,我省加快了三元杂交猪、良种肉牛、波尔山羊、皖西白鹅、淮南麻黄鸡等一批优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速度,并加强了无规定疫病区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扶持了一批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进一步加快猪牛羊禽肉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全全的要求,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和安全生产技术,推进标準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安全饲料开发和生产力度,培育知名品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生猪重点发展江淮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的霍邱县、寿县、长丰县、肥东县、定远县、明光市、凤阳县、天长市等8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8个县(市、区)猪存栏382.5万头,总产46.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0.2%和21.9% 。肉牛重点建设淮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的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利辛县、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灵璧县、泗县、墉桥区、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凤台县、濉溪县等20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20个县(市、区)牛存栏208.4万头,总产24.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2.0%和7.1% 。肉羊重点建设淮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的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利辛县、太和县、临泉县、界首市、阜南县、颍上县、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墉桥区、濉溪县、怀远县、固镇县等20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20个县(市、区)羊存栏713.5万只,总产8.7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2.3%和76.4% 。肉禽重点发展江淮和沿江两个优势产区的15个县(市、区),其中:江淮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的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肥西县等4个县(区);沿江主要布局在巢湖市、宣州市、安庆市、马鞍山市的居巢区、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郎溪县、枞阳县、当涂县等11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15个县(市、区)禽出栏15706万只,产量24.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1.4%和32.3%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在广泛推广良种生产、饲料安全、兽医防疫的基础上,优势产区优质牛羊肉产量分别提高30%,优质猪肉、禽肉产量提高10% 。畜禽产品安全质量明显提高 。9、蜂产品蜂产品是我省优势出口产品,蜂群数量、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常年产量1.5万吨,出口量1.2万吨左右,主要产地在黄山市、宣城市 。但是,我省蜂产品质量和卫生水平与一些已开发国家的食品进口标準有一定差距,规模化生产水平也比较低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种蜂良种和安全生产技术,推进标準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安全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蜂产品重点发展皖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黄山市、宣城市的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宁国市等9个县(市、区) 。2001年,上述9个县(市、区)蜂产品产量0.67万吨,占全省的47.5% 。发展目标:蜂产品产量0.8万吨,质量和卫生水平基本达到已开发国家的食品进口标準 。10、水产品安徽省是淡水渔业大省,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4位,河蟹等淡水产品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 。但是,我省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低,龙头企业少,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来,我省在建设安全优质出口水产品生产示範基地,实行养殖区域环境保护、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水产品加工、包装、标识等标準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水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以大水面湖泊和水库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鳜鱼、银鱼等优势水产品,大力推广水产良种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培育地方特色品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国内外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沿江、沿淮两个优势区的18个县(市、区) 。沿江主要布局在安庆、巢湖、池州、芜湖、马鞍山、宣城等6个市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枞阳县、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东至县、贵池区、繁昌县、当涂县、宣州区等12个县(区) 。沿淮主要布局在六安、阜阳、滁州、蚌埠等4个市的霍邱县、寿县、颍上县、明光市、天长市、五河县等6个县(市) 。2001年,上述18个县(市、区)养殖面积422万亩,产量84.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0.8%和52.7%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将优势区域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做大做优,建立7个地方名优水产品出口基地 。按照国际标準组织生产,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创建皖江牌大闸蟹和秋浦花鳜品牌,重大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除上述10种优势农产品外,我省的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砀山酥梨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次 。2000年,药材面积84.6万亩,占全国的8.3%;梨产量61.6万吨,占全国的7.3% 。经过多年的发展,药材主产区分布在我省淮北和皖西、皖南山区,砀山酥梨主产区分布在宿州市的砀山、萧县 。今后,中药材重点发展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安庆市、黄山市的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临泉县、界首市、阜南县、墉桥区、霍山县、金寨县、岳西县、歙县等13个县(市、区),梨重点发展砀山、萧县2个县 。三、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突出质量效益优先原则,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突出抓好良种和适用成套技术推广、标準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市场信息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等关键环节,在优势产品、产区、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标準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拓产品市场,切实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一)推广良种和成套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套用组装配套技术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 。要加大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示範推广套用,最佳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 。抓好以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等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运用,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组装水平 。在优势产区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种子质量和供种能力 。在优势产区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準化生产、平衡配方施肥、降本增效、设施栽培、牛羊标準化饲养、配方饲料、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蟹鳜混养等成套适用技术 。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推进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 。整合农业科技、教育、推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抓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良种和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抓好农业科技示範区建设,增强其示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实行标準化生产和管理,打造产地品牌实行标準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 。要以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质量标準为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我省优势农产品质量标準和生产技术规程,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建设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优质水稻、茶叶、花生、蔬菜标準化生产示範基地和猪牛羊禽、蜂产品、水产品标準化养殖示範基地,推广统一专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质量标準,实行专收、专储、专加工,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準化,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把标準化生产(养殖)示範基地建成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打造产地品牌 。(三)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好质量安全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建立和健全省级和优势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检测,建设一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重点在蔬菜、猪牛羊禽、蜂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準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优质水稻、蔬菜和茶叶要重点治理外源性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自身污染,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问题,猪牛羊禽、蜂产品要重点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品 。水产品要重点解决药物残留和水质污染问题 。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範、功能完善、辐射面广、上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在优势农产品销区,积极发展配送、超市、连锁等现代行销方式,促进商品流通 。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区优先建立市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网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普及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将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水、肥等生产信息提供给市场 。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定期举办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依託上海和深圳两个皖优农产品贸易公司,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捕捉市场信息,指导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皖字号”优质安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重组,合理布局,使每个主导产业都形成1—2个领头企业,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设 。积极引导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到优势产区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创建优势农产品品牌,对优势农产品的传统品牌进行有效整合,使每个主导产品推出1—2个主打品牌,以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 。发展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优势农产品,建立一批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营造宽鬆的政策环境,对在优势农产品区域投资兴业的龙头企业,在土地徵用、资金配套、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其带动作用 。(六)实施项目带动,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工程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投入的机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的投入 。要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重点投向优势区”的原则,大力扶持优势农产品五个关键环节的重点项目,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示範基地和农业生态建设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準检测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户用沼气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要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市??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儘快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区 。(一)努力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 一是增加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 。抢抓国家对优势农产品区域投入的机遇,做强做大农业项目 。同时,省、市、县要根据财力状况进一步增加投入,重点用于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整合投资资源,集中投入优势产区 。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项目、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项目,要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根据各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确定重点投资环节,进一步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 。省农业三项工程专项资金,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重大成套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行销、加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支持优势产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鼓励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到优势产区建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关联度强、市场化程度高、外向型的优势农产品区域 。三是用好国家对农业实施的补贴和减税政策 。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优势产区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进行补贴,再逐步推广到对其它优势农产品的优质种子补贴,以及与推广重大技术有关的农业机械设备购置和生产投入品的补贴 。免徵出口水产品生产的农业特产税 。对优势农产品出口,按照增值税的徵税率进行全额退税 。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对水产品、牛羊肉等风险较大的产品,率先在其优势产区进行试点 。四是减免有关收费 。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 。在优势产区、大型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优势农产品实施免费检疫和质量检验制度,对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免疫 。降低出口鲜活农产品的航空运费,实行与国外航空同等收费水平,运费差价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二)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优势产区产业化经营,按照“大基地、大龙头、大流通、大服务”的思路,用市场机制重组资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效应 。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加大技改项目支持力度 。抓紧组建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出口价格等方面的作用 。近期组建专用小麦、棉花、蔬菜、茶叶、肉牛等全省性行业协会 。加强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扶持,允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国家有关项目 。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及其它限制性措施,维护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优势农产品的行销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应对入世挑战,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要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一要精心规划 。以省级规划为基础,科学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可操纵性,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抓好项目的落实 。在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不要一哄而起 。二要理清思路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实施的机制,加强政府的巨观调控和指导,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农业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促进优势产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产业协调,探索建立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计画、财政、金融、外贸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规划的实施 。三要抓好落实 。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 。各市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措施、一套班子”的要求,组织调配领导力量,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确保规划实施 。各有关市、县(区)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将贯彻落实规划的情况,及时上报省政府 。对于未列入本规划的大豆、玉米、山芋、芝麻、奶牛等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