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官制官名


日本古官制官名

文章插图
日本古官制官名【日本古官制官名】“日本古官制官名”是指日本前近代、律令制废止之前的统治机构名称 。“官位”代表官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享受某某级待遇”,“官职”代表实际执掌事务,特殊情况下,官位与官职未必需要完全相符左示官职表 。在社区中的朝廷俸禄应按照官位统一计算 。各国地方长官,为平安时代所创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日本古官制官名
日文:きょうかん
官位:代表官员级别
官职:代表实际执掌事务
京官正一位(Kanpaku) かんぱく根据日本古代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的规定,只有作为太政官的最高领袖的太政大臣才有资格获得正一位(太政大臣的对应品秩是正一位或从一位),而作为太政官二号人物的左大臣至多只能获得从一位(对应品秩是从一位至从二位) 。而且一般任命太政大臣时都只是给予从一位的品秩,日本历史上还没有出任太政大臣就直接授予正一位的例子 。可见必需对国家有巨大功劳,地位亦相当高者才有资格获得此品秩 。从一位太政大臣 (太政官)(Da-jyou-dai-jin) だじょうだいじん律令制中最高行政长官,别名大师,虽相当于唐代的相国,但基本上无任何特别职务,至飞鸟时代开设,于天智十年(671)由大友皇子(即后来的弘文天皇)成为第一任太政大臣,以后的太政大臣都由皇子担任,但到了孝谦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由权臣藤原仲麻吕(道镜)进为太政大臣,至此太政大臣改由藤原氏任兼,而最后一任太政大臣是在明治四年担任的三条实美 。从一位 左大臣 (太政官)(Sa-dai-jin) さだいじん平安时代令官,太政大臣以下的最高级官员,政务实权总揽的高官,政事纲目及诸事总裁,太政官的政务也全由左大臣统领 。初代左大臣乃安倍仓梯麻吕于大化元年(645)任之,但到了平安时代才正式定製,由藤原冬嗣于淳和天皇天长元年(824)担任 。到了明治时代,成为前半期的太政官执政官,至明治十八年(1885)改行内阁制度后被废 。正二位 右大臣 (太政官)(U-dai-jin) うだいじん职务与左大臣相同,但位居仅次于左大臣之下 。当左大臣缺任或兼任关白时,政务改由右大臣接理,本身的右大臣主管政事及宫中礼仪、仪式的事宜,是太政官中最高官员之一,故与太政大臣及左大臣合称为“三公” 。第一任右大臣乃着名权臣藤原不比等于元正天皇养老元年(717)担任,到了明治时代,成为太政官制之一,到了内阁时代,右大臣一职仍然被保留 。从二位 内大臣 (令外官)(Nai-dai-jin) ないだいじん内大臣乃令外官,俗称“内府”,中国唐代的内丞相的化称 。仅次于左右大臣,负责参与政务,协助左右大臣 。初代内大臣由藤原鎌足于天智朝担任,但仍未成为定官,到了一条天皇永延三年(989)成为常置官,由藤原道隆担任,战国时代时德川家康曾一度担任内大臣,到了明治时代仍然设定,直到美占时代才正式废除 。从二位 藏人所别当(藏人所)(Kuroudo-no-Bettou) くろうどのべっとう平安时代所创,定员一人,藏人所的长官,负责诏敕的传宣,本为独立官员,到了宇多天皇宽平九年(897),由大纳言藤原时平兼任别当后,多由左大臣或大纳言兼任,如左大臣兼任关白,则由右大臣兼任,自此成为惯例 。正三位大纳言(Dai-Nagon) だいなごん太政官次等官,共有四名定员,“纳言”的意思,依据“令义解”是指“下之建言上纳予三公,三公之谕向下宣诏” 。职务乃为三公提供协助及参议政事,也是作为天皇的近侍,把政务上奏予天皇,同时把天皇敕令向下宣诏的要职,又可以在左右大臣不在时代行职务;另外大纳言兼为上卿,负责大节礼仪等事务 。历史上着名的大纳言有战国时代的丰臣秀长(世称“大和大纳言”)及桃山时代的前田利家(世称“加贺大纳言”) 。到了明治时代初仍然保留,但到了明治四年(1871)被废除 。从三位 中纳言(Tyuu-Nagon) ちゅうなごん文武天皇大宝五年(705)初置,最初定员二人,后多加一人,与大纳言之职务相同,但不可代行高官职务,中纳言又俗称“黄门”,源于秦汉时代的名称,历史上着名的中纳言有战国时代/桃山时代的宇喜多秀家(世称“备前中纳言”或“备前黄门”)及伊达政宗(世称“伊达中纳言”或“伊达黄门”) 。从三位/正四位上 近卫大将(Konoe-Taisyuu) このえたいしゅう近卫府长官,各设左、右大将一人,乃禁中兵侍总指挥,下设中将、少将为副官,负责天皇行幸时的保护,由于非常重要,故实为从三位之官员,近卫大将多由大纳言或中纳言兼任,如大臣、纳言不在或兼有他职,由参议兼任大将 。从三位/正四位上 弹正尹(Dan-Jyou-In) だんじょういん弹正台之长官,根据大宝令而设,相当于中国的御史大夫,负责“掌管整顿事宜,弹奏内外官员违反之事”,监察左大臣以下的官员违法等事宜 。下设大、少弼,大、小忠及大、小疏 。职位实相当从三位,多又亲王兼任,或者由纳言官兼任,因此会改名“尹大纳言”或“尹中纳言” 。正四位上 卿 (Kyou)(中务、大藏、宫内、式部、刑部、兵部、民部及治部)八省之长官,负责诸类事宜(教育、检察等),当中以中务、兵部及式部较重要,通常由亲王(四品以上)担任,下设大辅(正五位下)、少辅(从五位下)、大丞(正六位下)、少丞(从六位上)及大录(正七位上)等副官 。正四位下 参议(San-gi) さんぎ次于左右大臣及纳言官的公卿,等于唐的宰相,圣武天皇天平三年(731)正式设定,但于桓武天皇延曆二十六年(807)根据唐制改名“观察使”,后于嵯峨天皇弘仁元年(810)以参议乃重要之职为理由重新命名参议 。参议设有八名官额,多由公卿或弁官上继,及至明治时代仍然被保留,直至二战前 。从四位上 大弁官(Dai-ben) だいべん弁官局的长官,设左、右大弁各一人,左大弁负责中务、式部、治部及民部四省,右大弁负责兵部、刑部、大藏及宫内四省 。另外主要负责上官下达命令的执行、太政官之间纠纷的判决、联络太政官及诸国司曹的中枢工作,而大弁多由参议兼任,大弁以下设中弁、少弁共六名,多由出色的公卿任之 。从四位下 卫门督(Emon-no-Kami) えもんのかみ 卫门府长官,设左、右卫门督各一人,负责京城诸门的禁卫、出入京城的管制,类似中国的九门提督;另外负责定时巡逻及检察的工作 。卫门督通以左官为长,全由中纳言或参议兼任 。从四位下 藏人头 (藏人所)(Kuroudo-no-Tou) くろうどのとう由于别当并不常置,故后来通以藏人头为长官,负责殿上机密文书,诉讼等处理工作,成为殿上最高执行官,殿上必列席者,当参议有空缺时,藏人头有权进位兼任 。正五位上 大膳大夫(Dai-zen-Dai-bu) だいぜんだいぶ另设权大夫一人,大膳职的长官,负责管理诸国的杂物、菜果、酱餚等的调节、食物的调理等 。下设大膳亮(从五位下)、权亮、大进(从六位上)各一人;少进(从六位下)二人、大属(正八位上)一人、少属(从八位上)二人等的副官从五位上 少纳言(Syou-Nagon) しょうなごん自奈良时代所创,共有三位定员,负责诏敕宣下的工作,与大纳言、中纳言不同的是,少纳言奏宣小事、次要之议而已;另外负责天皇御玺的雕刻及太政官印的处理 。少纳言是要职之一,通常由侍从兼任,但后来大多的职务都由藏人接收而慢慢废拙了 。从五位下 侍从(Ji-Jyuu) じじゅう平安时代所创,属中务省官员 。根据“大宾令”的解释,是天皇身边的近臣,负责“劝谏、拾遗补阙诸事”之职 。即当有任何空缺时,由侍从补上 。另外,侍从有带剑入宫行走的权利,故是要职,最初定有八名定员,后在后冷泉天皇时增至二十人,其中由少纳言兼任三人 。从五位下 大监物(中务省) (Dai-Ken-Motu) だいけんもつ平安时代所创之官,负责大藏眷及内藏寮的出纳记录、国家仓库的管理人 。大监官容许由女官担任 。雨设中监物、少监物及史生各四人,后来中监物及少监物被废,由主典补上,变为三级制 。从五位下 大外记(Dai-Ge-Ki) だいげき平安时代所创,负责纠正、修改内记撰写的诏书,同时又负责太政官的奏文,本为临时官,但不久成为定官,由于职务之便,故多由文笔不俗的文官担任,后来成为清原氏及中原氏两家的人世袭 。地方(Kami) かみ从五位上、从五位下、正六位下、从六位上 守 (地方) (Kami) かみ各国地方长官,平安时代所创,根据大宝令的解释,守的职务是负责“各国的祠社、户籍、簿帐,百姓管理、劝农桑,各地方诸部的纠察,举荐人才予朝廷,司法诉讼、仓储”等的事务 。全日本诸国分三等国守,上总、常陆及上野为第一等大国,多由亲王担任,但由于亲王多在京城,故实际上由大国守(从五位上)的副官“介”(正六位下)代理;大国守以下分有上国守(从五位下)、中国守(正六位下)及下国守(从六位下),以中等镯卿贵族担任,由于拥有全国的控制权,故国守多不把国有收入上缴朝廷,而多为自己的私产,守之下有“介”、“大掾”(正七位下)、“少掾”(从七位上)/“掾”(从七位上、正八位上、从八位下)、“大目”(从八位上)、“少目”(从八位下)及“目”(从八位下、大初位下、少初位上) 。权官(Gon-Kan) ごんかん权官是与正职官有分别但有同样权力的官员,故加上“权”字加以识别,当正官暂时不能充任时,则外加权官顶上代替,或者当某官位无空当,但想在定员以外添加时,可加上权官 。通常权官有“权中纳言”、“权守”、“权大夫” 。令外官(Ryou-Ge-No-Kani) りょうげのかに根据仁明天皇天长十年(833)完成的“令义解”,令外官是令制定立以后,有需要添加的外官,后来成为常设官职 。很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