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教育经典更新教学勇气 中国之最教学活动反思( 二 )


经过多次集体共创 , 共读会的模型框架逐步清晰起来 。我们围绕本书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 , 共创了“多元化、立体式、体验式”三大阅读方式 , 营造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场域 , 让教师沉浸其中 , 产生“阅读渴望” , 让不可见的“教师心灵”化为可见的“共读成果” 。
多元化阅读 。我们把全书内容分成9个章节进行领读 , 每个章节招募4位伙伴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 构成了一个“跨地域、跨年龄、跨学段”的多元化领读团队 。领读人以厦门学习共同体伙伴为主 , 同时也邀请北京、成都、山东、山西、重庆等地的《教学勇气》资深读者参与;以教师为主体 , 同时也吸引了教育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教练以及教育戏剧剧团等跨界人士的参与 。是什么魅力让大家“联结”在一起?我想 , 不是我 , 也不是厦门学习共同体 , 而是书中要探究的“教师的内心世界”这个“伟大事物的魅力”让我们真正凝聚 。
这样的领读设计 , 不仅有助于书友们“多元地”理解本书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 , 体验到“开放式”共读的魅力 , 而且也为“领读人”创造了体验《教学勇气》中反复提到的“真正的教育共同体”的机会 。我们对每个章节成员进行了新老搭配、本地与外地搭配 。每个章节领读人在“共创”的过程中 , 也经历了“共同体”从“无”到“有” , 从“我”到“我们”的形成过程 。领读人置身其中 , 不断地与书本联结 , 与同伴联结 , 与“自身认同与完整”联结 , “付出越多 , 收获也越大” , 最大程度地促进了每位“领读人”的成长 。
立体式阅读 。如何把一本书从“纸质”的平面阅读走向“线上”的立体式共读?我们共同讨论出了自主阅读、微信群讨论、线上打卡、直播等多样化、立体化的共读方式 , 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视觉与听觉、时间长度与空间灵活度的融合 。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每日线上打卡内容的研发 。经过共创 , 我们明确了每日打卡内容包括金句、核心问题设计、原文音频领读等 。如何将这些内容系统整合开发成一门课程?我们采用“鹅打卡”小程序 , 吴虹校长和互加公益计划的织霞作为这次领读的志愿者 , 主动协助我们将每日的金句、任务以及领读音频文件上传 。这样 , 当书友们点击进入《教学勇气》打卡小程序 , 不仅可以随时看到和听到领读者精心制作的阅读内容 , 也可以上传自己的阅读收获 , 还可以阅读来自全国书友们的打卡内容 。这样立体式的阅读设计 , 在书本与读者间、领读者与书友间、书友与书友间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场域 。
体验式阅读 。如何让本书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共同体”等概念化为教师们能理解、有共感、可体验的内容?我们采用“直播 线上分组讨论”的方式 , 邀请书友们充分参与到每一章节的对话中 。
里尔克说:“关键在于体验一切” 。本书的译者吴国珍老师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共读活动 。她反复提醒书友们:“读《教学勇气》 , 不单单是读书 , 更是一种行动 , 一定要跟体验产生深度的联结 。”为了让书友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 我们规划了11场晚间直播 , 每一场直播都根据该章节的主题内容以及领读团队的特点进行创意设计 。每个章节的领读团队都铆足了劲 , 反复研读《教学勇气》 , 在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故事中寻找领读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