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隍庙


北京城隍庙

文章插图
北京城隍庙【北京城隍庙】北京城隍庙指的是北京居庸关都城隍庙 。城隍是古代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
北京古代城隍庙位于交道口南大兴胡同18号(原30号),坐南朝北,原大兴县衙署对面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北京城隍庙
地理位置:交道口南大兴胡同18号(原30号)
建于:公元1368至1398年
类型:道教活动场所
北京居庸关都城隍庙基本介绍居庸关都城隍庙是在中国城隍庙中地位较高的城隍庙,建于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间),1997年重新修缮完成,是目前居庸关长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唯一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 。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朝拜者、还愿信众甚多 。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虔诚拜神,以求城隍保佑 。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几百年来未曾中断过 。居庸关都城隍庙处“天下第一雄关”之上,“居庸叠翠”之间 。在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中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国,我们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城隍庙,里面供奉着城隍老爷和他的属下们 。每年,人们都会在春、秋、冬三个特定的时间浓重祭拜他,城隍老爷究竟是位什幺神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古时候,有水的城池被称为城,无水的城市被称为隍,后来二者合二为一,就有了城隍 。接着守护城池的神被称为城隍 。城隍有消灾解厄,定国安邦的才能,他还是守护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时他也是掌管阴阳两界的判官,职权範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地方官 。道教认为城隍具有“惩恶扬善、保卫一方疆土”的功能,说他能久旱时降雨,逢涝时放晴 。居庸关都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开国元勛徐达大将军 。徐达是安徽凤阳人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 。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府库,置胡宫美人财货不取 。徐达平时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 。出征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 。徐达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 。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 。儘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胡惟庸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仙逝 。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謚“武宁”,命供太庙,位为第一 。后来朱元璋又封徐达为“承天鑒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在徐达曾经修建并驻守的居庸关长城修建城隍庙,祀奉徐达 。从此,徐达贵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顶礼膜拜 。相关建筑一、山门进居庸关都城隍庙,庙前设有戏台一座,为年节祭祀时演出社戏、取悦城隍爷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台正对庙门内 。庙门为三间,外有石狮守门,内设城隍爷所乘用的白马和软轿 。其间壁画描绘了“城隍”巡视出行的场景 。二、土地庙,山神庙走过山门庙内,先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爷、土地奶奶,并绘有二十四孝图壁画;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爷和山神奶奶,绘有忠、孝、廉、节、礼、义、仁、爱八德壁画 。三、十殿阎王再往前参观,为什幺城隍庙内还供奉阎王呢?是因为城隍管领亡魂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阎王的总管了 。城隍庙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动,就是城隍出巡,山门里绘画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节”,名叫“收鬼”;第二次是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名叫“访鬼”;第三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岁腊”,名叫“放鬼” 。这三个时候百姓都要城隍庙中为祖先做超度道场,祈求祖先安灵,子孙幸福 。阎王殿里还绘有“ 龙图” 和“十八层地狱图”壁画,壁画主要是反映因果报应:人活着时在阳间所做的各种善事和恶事,死时到阴曹地府所受的各种待遇 。十殿阎王为地狱之神,在中国被百姓奉为掌管生死大权之神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这个鬼就是城隍爷派去的,举头三尺有神灵,我们做的任何事城隍爷这都有记录 。四、城隍殿城隍殿内正中供奉的城隍爷便是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后面是他与夫人的寝殿 。中国人崇尚积德行善,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尽人子之道,祭拜城隍爷可以使逝去的先人早登仙班,脱离苦海,个人心想事成 。城隍爷两边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 。五、寝殿因为这是一座皇家庙宇,採用以前衙门办公的格局 “前府后院”,就是说,前面供城隍爷办公、后面是城隍爷休息的地方 。古代北京城隍庙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主要建筑有庙门、前后殿及东西配殿 。庙门三间,硬山筒瓦过垄脊,苏式彩画,内檐彻上明造,门两旁有同治十年(1871年)刻的石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正间为穿堂 。前殿三间,为过垄脊筒瓦顶,苏式彩画 。后殿三间,硬山大脊筒瓦顶 。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合瓦顶,苏式彩画 。庙内有民国九年(1920)碑1座,高2.4米,宽0.65米,厚0.19米,为《崔公德政碑》(崔公为民国初年大兴县县长) 。据记载庙内原还有“清移建昭显城隍庙碑记”碑,额题“万古流芳”,刘永怀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立,碑阴题名,碑侧联语 。传说中的城隍为城市的守护神抵,原意为城漾 。古称城堑有水者为池,无水者为隍 。《周礼》中蜡祭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传即后世之城隍 。城隍之论由来已久,南北朝时即有城隍神庙 。明太祖曾诏令天下,府、州、县城隍之神,惟有司得祭,清代继之 。此庙当即为大兴县之城隍庙 。1985年调查访问时得知,过去每年农曆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即城隍出巡,或者逢久旱不雨或连阴不晴之时,也有城隍出巡的活动,届时当地百姓将藤胎城隍像抬出,所谓的“出驾”,后面跟随由老百姓扮成的牛头马面、判官小鬼,还有由小孩扮成的鱼鳖虾蟹等水族 。一些善男信女打着扇子搧风祈雨或求晴,队伍从大兴胡同西口出发,一路敲锣打鼓,香菸缭绕,绕交道口一圈再回来,把城隍像放归原处,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 。据1937年调查报告,庙内尚有道士五名,负责人名牛明德 。建国后改作民居,庙内原建基本存留,山门已封闭,改成居民住房,外面的石联尚存,碑及其他文物皆无存 。北京都城隍庙这座古庙坐落在西城区闹市口北面的城方街(旧名城隍庙街)路北,原是金中都城外的一座古剎 。元至元十七年(1280)改建,天曆二年(1329)正式改称都城隍庙 。明清两代,几度重修,颇具规模 。正殿叫大威灵祠,后面有寝殿,两庑是十八司 。因都城隍是天下城隍的总头领,所以前面阐威门两傍塑有全国各行省城隍的十二尊立像 。明代全国有十三行省,因陪都南京位于江南省,故该省城隍单独立庙 。都城隍庙的庙市历来很有名,西自庙门起,沿城隍庙街向东,直到旧刑部街,长达三华里 。庙市极为繁华,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都城隍庙香火极盛,除享受人间的供奉外,每年旧曆五月初一还要接受大兴,宛平两县城隍的朝拜,即所谓“城隍出巡” 。光绪初年该庙毁于大火,从此日见衰落,接受朝拜的地位也由江南城隍庙取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