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孔有德(明末清初将领)【明末清初将领 孔有德】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 。
原为毛文龙部将,毛文龙死后,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 。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 。八旗汉军成立时,被编入汉军正红旗 。入关后,随豫亲王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 。
顺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领李定国打败,被困桂林,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謚为武壮 。
基本介绍本名:孔有德
别称:毛永诗
字号:字瑞图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辽东盖州卫
去世时间: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初四
主要成就:为清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封爵:恭顺王→定南王
官职:平南大将军
谥号:武壮
原籍:山东
旗籍:汉军正红旗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孔有德大约出生于万曆三十年(1602年),是铁岭矿工出身,“长于弓马,不识字”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占领辽瀋后,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将毛文龙,参与了镇江大捷,后转进朝鲜皮岛 。他与同乡耿仲明过从甚密,据说拜耿仲明为义兄,后来人们多以“孔耿”连称 。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累升至参将 。毛文龙收他为养孙,赐名永诗 。他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于在贵为清朝藩王后依然“每言(毛)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 。万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以后,后金政权在东北迅速崛起,到崇祯年间(1628—1644年),已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地区,山东半岛已成为明朝防御后金军渡海南下的前线 。吴桥兵变自天启年间到崇祯初年,毛文龙部以辽东沿海金州、朝鲜皮岛一带为根据地,屡次袭击后金的后方,给后金造成了威胁 。然而这支部队军纪败坏,不听明朝政府指挥,冒领军饷,骚扰地方,引起明政府的忧虑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藉机处死毛文龙,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 。孔有德认为毛文龙“无罪横受屠酷”,感到非常寒心,终日闷闷不乐,于是投奔了孙元化,随孙元化去了登莱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后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 。十月,孙元化派孔有德从海上支援大凌河,因在三岔河(辽河口)遭飓风而还 。随后兵部又令其从陆路进军,孙元化率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人素不和,沿途闭门罢市,士兵苦不堪言 。闰十一月二十七日,当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风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在大户王象春家吃东西不给钱,其子向孔有德控诉,孔有德对违纪士兵施以贯耳游营之刑,于是士兵大哗,焚烧王家庄园 。翌日,李九成说服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回军登州,在耿仲明的内应下破城,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 。登莱之乱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孔有德部东进围登州,登州告急,而在此防守的孙元化仍相信自己能招抚孔有德,疏于防範 。孔有德乘机让部下300余人诈降,混入登州城,与在城里的耿仲明等密谋策划,并趁夜间人们熟睡之时,里外夹攻,占领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及明守备宋光兰、分巡道王梅等官员 。总兵张可大坚守水城数日,终因寡不敌众,水城陷落,张可大杀死妻妾后自尽于太平楼 。孙元化不久逃回天津,被明政府处死,余大成也被罢免 。不久以后,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黄县,明廷急令谢琏为副都御使巡抚登莱,擢参政徐从治为山东巡抚,让徐从治驻守莱州城,以防备孔有德部西进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孔有德部率军围攻莱州,徐从治与谢琏拚死抵抗,同时向朝廷求援 。但自北京南下的总兵刘同柱,虽抵山东境内,却迟迟不敢到莱州解围,大学士周延儒与兵部主事张国臣等又提议招抚,张国臣等也自愿到阵前招抚孔有德等人 。明主力部队的迟疑不前和主抚派的活动,更加助长了孔有德等人的气焰,他广招原部下,驻守皮岛的明将陈友德等3000人,也加入到叛乱的行列 。叛军更是全力攻打莱州城 。对于明朝一些官员的招抚行为,坚守莱州的徐从治、谢琏等人坚决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