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

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28% 。九龙江下游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也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
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条大河
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11.28%
简介据史志记载:九龙江西溪自宋鹹平二年(999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910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44次,其中1668、1794、1904、1908年发生的洪水,洪峰流量均在7500~10000立方米/秒;九龙江北溪历史上最大洪水发生在民国31年(1942年),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龙江西溪超过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已有8次,而最大洪水发生在1960年,洪峰流量6140立方米/秒;北溪最大洪水发生在1964年,洪峰流量9400立方米/秒 。1959年6月,福建省水利电力厅拟出《九龙江流域规划报告(草案)》,10月,省水利电力厅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工程的初步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厅审批建设,当年10月动工 。其设计防洪标準为:正常运行:20年一遇即保证西溪(郑店站,下同)4200立方米/秒,北溪(浦南站,下同)6260立方米/秒的洪水位低于堤顶0.8~1.0米;非常运行:50年一遇即保证西溪5690立方米/秒,北溪7430立方米/秒的洪水位低于堤顶1.0米 。1961年12月建成 。1962年,省水利电力厅根据九龙江在1959~1962年连续3年发生洪灾,重新编制《九龙江流域规划报告(修正稿)》,上报水利电力部审查 。同时,确定“以泄为主,以蓄为辅,泄蓄并举”的防洪方针,以兴建下游防洪堤并在船场溪兴建南一水库拦洪发电的治理方案 。漳州九龙江下游防洪堤建成后,先后于1964~1965年,对西溪左岸土堤加高培厚,并在石堤外侧加做三合土铺盖 。历史1973~1974年,在西溪左岸,北溪保护漳州市区堤段进行扩建、整修,石堤加做防浪墙 。1981年“9·22”洪水后,对部分堤段增建了压载平台 。并对渗漏严重堤段增建减压井 。1985年漳州市区2.1公里石堤,全部採用高压定向喷浆,增建地下防渗墙,深16米 。至1990年,九龙江下游防洪堤有堤段24段、堤长108.31公里(其中:土堤106.14公里,石堤2.17公里) 。主要建筑物有:水闸34座77孔,旱闸14座18孔,涵洞14座17孔,减压井84口,丁坝54条 。九龙江防洪堤经几年运行,由于河道严重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逐年下降 。经实测计算,保护漳州市区的西溪左岸的康山、石堤、下洲和龙海县的步文堤段,只能防御(郑店站)流量5100立方米/秒,相当于18年一遇洪水,其余堤段只能防御11年一遇的洪水 。北溪的吴浦、内林可防御(浦南站)流量8900立方米/秒,相当于50年一遇 。九龙江北溪下游的洪灾区,主要在长泰县龙津溪两岸及漳州市内林片与龙海县角尾片 。计有洪灾面积11万亩,1960年,兴建防洪堤63公里 。其中:内林堤防标準较高,堤顶高程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角尾片江东桥以下,堤顶高程基本可防御1960年6月9日洪水,问题是险工、隐患较多,要加以整修培厚 。龙津溪下游堤防,长泰城关堤段及左岸溪东堤段达20年一遇防洪标準,泄洪能力为2320立方米/秒;官板堤段雪美堤段及鹤亭堤段达10年一遇洪水,泄洪能力为1770立方米/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