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发现迄今国内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 濉溪的中国之最( 三 )


聚落布局清晰 , 坊与坊之间的界限明晰 , 并且酿造区都是集中在一个南北通透的厂区内 。酿酒流程对应的遗存格局比较清楚 , 分为蒸煮区(蒸馏区)、晾晒区、发酵区、制曲区等 , 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比较好的酿酒手工业遗存 。发现的发酵池的种类多样 , 有砖窖、泥窖、砖泥混合窖以及缸窖等形式 , 窖泥丰富 , 在太阳下曝晒呈现五颜六色的形态 , 并且有的窖池存在黄水坑 。反映了发酵技术和酿酒工艺上的差别 , 同时也反映了酿酒香型和风味的不同 。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和消费群体 。
濉溪是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 聚集了明朝至民国几十家酿酒作坊遗址 , 约37万平方米 。说明了当时酿酒工业的发达 , 对于研究明代至民国时期北方酿酒轻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濉溪由一种酿酒传统工艺孕育一座城市 , 发育了一种地方特色 。这对研究中国城市的形态和起源 ,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濉溪地区酿酒传统悠久 , 南宋开禧二年 , 官方在淮北渠沟设酒税官 。元至正三年在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 。明代任柔节以“隔壁千家醉 , 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濉溪酒美飘香 , 说明濉溪的酒源远流长 。光绪三十年 , 津浦铁路通车 , 濉溪酿酒作坊遗址群自明代晚期至民国 , 并且延续到近现代的工艺 , 时代脉络比较清晰 , 传承有序 , 没有断层 。
“前店后坊”的酿酒格局以往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 在北方酿酒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 反映出当时皖北地区酿酒手工业生产和销售的模式 , 并且这种酿造、销售模式也逐渐趋于全国统一化 。
外销交通条件便利 , 有濉河水运、睢阳古道以及津浦铁路等 , 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 , 濉溪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 , 很快就出现了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 。大量濉溪酿酒外销到天津、南京、上海、江苏等其他地区 , 如永源酒坊的分销商标写到“□阙长丰街西路北;开设南京市珠江路” 。体现了明清时期酒商品贸易流通的广泛性 。
出土遗物丰富 , 既有反映生活用具的器物 , 除青花瓷器外 , 有紫砂器和明星香水瓶 , 反映了作坊主在外销酒时 , 从外地购买高档生活用品 , 反映了当时商人前卫的消费观念 。也有酿酒、盛酒、品酒与饮酒相关的遗物 , 增加了酿酒遗址的文化内涵 。总体出土遗物质量比较高 , 品位比较高档 , 说明濉溪本地酿酒作坊主的生活比较有品位和富裕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