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发现迄今国内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 濉溪的中国之最( 二 )


制曲房
▲魁源坊制曲房
紧靠发酵池区域东侧 。房屋呈长方形 , 石砌的地基 , 墙体较厚 , 便于保温 。地面有经过火烤的痕迹 , 并且经过雨水淋后加太阳暴晒 , 地面呈现红色与褐色的迹象 。长8.7米、宽4.9米 , 墙体0.78~0.8米 。
曲池
▲魁源坊曲池
主要是堆放曲块的地方 , 保持恒温恒湿 , 便于曲块发酵 , 促进微生物菌群的生长 。该曲池为砖砌长方形半地穴式 , 地坪铺满稻草和麦秸秆 。长5.7、宽3.5、深1.1米 。
房址
▲F16内的生产车间及两侧遗迹
▲魁源坊内分布密集的房址
发现多处 , 地基保存基本完整 , 有的房址还带有院落 。且地表散落有青花酒杯 。这些房址基本是围绕酿酒厂区建造 , 朝向多为朝南或朝东 。多数是仓库或者是酿酒车间 。
▲青花品酒杯
▲青花瓷碗
▲酒坛
▲清代初期宜兴著名的“绍明”款紫砂壶底
▲青釉鼻烟壶
▲清代麻将
▲建筑构件
▲破碎曲块用的石碾槽
三个坊遗存出土遗物约600余件 , 瓷片约1吨 。按质地分陶器、缸胎瓷、瓷器、紫砂器、玻璃器、铜器、骨器、铁器、石碑等 , 按器型分有酒坛、酒杯、酒瓶、酒盏、紫砂壶、香水瓶、骨簪、麻将、牌九、烟嘴、鼻烟壶、笔筒、建筑构件和石碑等 。
综合判断魁源坊的时代跨度是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大同聚坊的时代是清代早期至民国;祥源坊的年代是明代晚期在民国 。
科技检测
主要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口子窖酒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 , 对发酵池、曲坊、曲池以及储水池等遗迹进行微生物的科技检测 。国科大主要是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生物种属 , 分析得出许多与酒相关的酵母菌和真菌 。比如芽孢杆菌在酿酒过程中发挥了诸多作用 , 除了降解淀粉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外 , 还参与乳酸、醋酸、丁酸、己酸、乳酸乙酯、己酸乙酯等有机酸和脂类的合成 , 是白酒不同香型、风味和口感的重要决定因素 。中科大在曲池内检测出大麦、小麦、大米、高粱 , 为堆放酱香型大曲 。在制曲房内检测出芦苇和高粱 , 推测可能是用于制作和存放清香型大曲 。窖泥检测中发现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放线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等在现代酿酒过程中可见的细菌 , 此外还发现了假丝酵母属、曲霉属、枝孢霉属、红曲霉等与酿酒相关的真菌
同时采集的木炭也送检到美国BETA实验室测年 。
重要意义
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分布面积是迄今发现全国最大的 , 发掘面积最大 , 比已发掘的近十处酿酒遗址面积总和还要大 。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首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并获取大量酿酒流程设施的遗址 , 对研究酿酒工艺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 , 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存的空白 。
发现酿酒制作工艺流程的设施齐全 , 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 , 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工艺发展的生态模式 , 这么完备的蒸馏酒制作生产体系全国稀有 。发现的并排双蒸馏灶酿酒布局也是全国罕见 。发掘位置与文献记载的酿酒作坊能够一一对应 , 分别是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个糟坊 , 增强了考古与历史文献的互证 , 提高了发掘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