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 菊石( 二 )


文章插图
菊石壳的形状多种多样 , 有三角形、锥形和旋转形 。总体来说有外卷圆形壳、内卷圆形壳、桿形壳、塔形壳、外卷三角形壳、不规则旋卷壳等 。圆形内、外卷的壳在菊石中占绝大多数 。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 。这一点与现代鹦鹉螺是一样的 , 开口的一方为前方 , 原壳处为后方 。旋环的外部为腹 , 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 。菊石壳体构造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 。壳管的始端细小 , 通常呈球形或桶形 , 称为胎壳 。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 , 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平面旋卷的壳体的每一个壳圈称为旋环 , 其外围为腹部 , 包围内部旋环的一面是背部 , 腹部和背部之间的壳面为侧面 。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 菊石

文章插图
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阶式的移动 , 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 , 用以支持动物体 , 增加浮力和加强壳体 。因此壳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动物体栖居而没有隔壁的部分 , 称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气壳 , 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 , 隔壁是一个曲面 , 通常具有複杂的形状 , 尤其是在近壳壁处褶皱十分强烈 。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 , 是菊石分类中十分重要的标誌 。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 , 为体管所在位置 。体管可能起联繫软体与壳体和调节浮力使壳体沉浮的作用 。它通常位于腹部边缘 , 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 。菊石壳体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 , 大致可以分为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和内卷 。壳体外形也多种多样:由薄板状至圆球形 , 有的呈三角形旋卷 , 有的呈直桿状或呈环形 , 腹部尖形 , 平板状或圆形等 。壳体表面有时平滑 , 有时有不同类型的装饰 , 常见的装饰有生长线纹、纵旋线纹、横肋、瘤、刺、沟、脊等 , 这些装饰又因粗细、强弱、密度、方向及相互组合而有许多变化 。此外 , 壳体表面有不同类型的色带 , 但绝大多数色带都不能在化石上保存下来 。菊石的壳口覆以口盖 。口盖有的单瓣(单口盖) , 有的双瓣(双口盖) , 也有的由双瓣融合而成(合盖) 。通常口盖与菊石壳体分离保存 。带有口盖的菊石化石十分稀少 。菊石的系统分类标誌有壳体形状、旋卷程度、壳表装饰、体管位置和缝合线的特徵等 。菊石缝合线变化其中 , 缝合线的特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每条缝合线可以分为外缝合线和内缝合线 。外缝合线是壳体外表面的一段缝合线 , 内缝合线是背部表面的一段缝合线 。缝合线的基本要素是叶和鞍 。叶是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 , 鞍则是向前弯曲的部分 。按照叶和鞍分布的位置 , 分别称为腹叶(或腹鞍)、背叶(或背鞍)、侧叶(或侧鞍)等 。缝合线在侧面未完全变成独立的鞍和叶的一系列褶曲称为肋线系;位于腹叶和第一侧叶之间的一系列次生鞍和叶称为偶生鞍和叶 。叶和鞍的增生有两种方式:①鞍裂式 , 由鞍部分裂 , 形成独立的叶和鞍;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 菊石

文章插图
菊石②叶裂式 , 由叶部分裂 , 产生新的叶和鞍 。按照叶和鞍的形态 , 可以将菊石缝合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①无棱菊石式:叶和鞍完整 , 数量少 , 侧面只有1个宽圆形的叶 , 见于泥盆纪菊石;②棱菊石式:叶和鞍完整 , 数量较多 , 叶较尖 , 见于泥盆纪至三叠纪菊石;③齿菊石式:鞍完整 , 叶呈锯齿状 , 见于石炭纪至三叠纪菊石;④菊石式:叶和鞍强烈分叉或齿化 , 见于二叠纪至白垩纪菊石 。缝合线的特徵是划分目和亚目一级的主要标誌 , 也是划分超科、科、属 , 以至种的重要标誌 。胎壳、体管的位置和方向(前向或后向)在划分目和亚目一级上也有意义 。壳表装饰对于确定属和种 , 以及某些科有重要作用 。壳体形状和旋卷程度是划分属和种的标誌 。总体来讲 , 菊石跟鹦鹉螺在壳体方面的区别在于:菊石的壳体要稍微薄一些 , 体管相对简单 , 隔壁向壳口方向延伸 , 此外最重要的是菊石有複杂的缝合线 , 而鹦鹉螺没有缝合线是菊石隔壁跟壳壁内面接触的线 。其他头足动物的缝合线呈简单的弧线或者直线 , 但菊石的缝合线则相当複杂 , 任何对菊石的描述、分类必须建立在讨论其缝合线的基础之上 。缝合线向壳口方向弯曲的部分成为鞍 , 向其反方向的部分成为叶 , 然后根据所处在壳圈之内不同位置分别命名为腹鞍、腹叶、背鞍和背叶, 据此缝合线类型有一下几种:A.由一些简单的鞍和叶组成 , 称之为棱菊石式缝合线 , 为大多数古生代菊石动物所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