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ChatGPT用户增长乏力,为什么?”

云创大数据总裁刘鹏老师发起的“大模型研发技术交流群”太给力了!昨天群里发起了“用户增长乏力,为什么?”的大讨论 。
今年1月,的环比增长率为131.6%,2月份为62.5%,3月份为55.8%,4月份明显放缓,环比增长率为12.6%,到了5月,这个数字已经变为2.8%,而6月的环比增长率有可能为负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群里的各位有识之士各抒己见 。刘鹏老师进行了总结,现摘录如下:
1. 会一本正经的说“胡话”,提供一些靠不住的答案,这使得它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 。
2. 因为推理成本非常高,所以它有意识地控制了服务人群的数量,即使刚融资103亿美元,还是只允许付费用户3个小时只能提25个问题 。
3. 国内用户访问不到,所以它的用户增长空间有限 。

【大讨论】“ChatGPT用户增长乏力,为什么?”

文章插图
4. 算力太缺了 。期待新能源和新的计算方式 。算力缺是表面上的,本质还是清洁新能源的供给,或是量子计算应用的技术突破 。
5. 缺中文语料 。我们的数据资源太割裂了,缺乏共享共用共产机制,缺乏规范和一致 。也就是说数是不少,怎么用并没有解决 。提供更多的内地中文数据资源,进行模型训练,对于我们的应用开发才有意义 。
6. 搜索引擎给出的是多个答案,让用户自己筛选 。而试图只给一个最佳答案,这个本身在真假难辨的互联网环境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据清洗难度极大 。尤其是面对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场景,更是不可能给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答案 。
7. 大模型技术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各公司的战略投入层面,以后怎么落地?落地产品是什么?怎么赚钱?拭目以待 。
8. 在智能语音交互场景,大模型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响应时延太长 。
9. 还应该关注特定领域的小模型训练,投入产出比可能会更高 。
10. 月活用户增速放缓甚至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的新鲜感在消退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很多人是在尝鲜,真正用于生产力工具的毕竟是少数 。同时,其他通用大模型的推出(如国内的星火)也分流了一部分客群,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也会分流一部分客群,再加上国内访问麻烦,分流效应会更加显著 。我觉得未来AIGC的发展,与云的发展会很类似 。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国外跟国内是两个不同生态 。国外以公有云为主,国内会百花齐放 。未来通用大模型、国资大模型、私有化大模型都会有自己的生态位 。
【大讨论】“ChatGPT用户增长乏力,为什么?”

文章插图
11. 前一段时间蛮热的,热的分两类:一类是与之相仿的,一类是它的应用 。第二类没有第一类的支撑很难壮大,甚至都无法持续,而且缺少差异化,不少都是玩玩而已 。
12. 在企业垂直领域,大模型大有可为 。其实就是像IT行业的发展一样,越来越往人性化和低代码的自然语言方向靠拢,把技术隐藏在简单的应用背后 。比如,从汇编到C语言再到图形化应用,输入也是如此,最后变成纯手写笔迹或语音打字等 。那么原先工业领域的ERP或EDA等,也必将在垂直大模型应用的基础上,越来越低代码零门槛化,最终形成工业智能制造操作系统的通用大模型 。
13. 只是提供一些粗浅思路、基本的描述,可以借鉴一下,但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还是要自己规划和编写 。
国内的形形色色的大模型还在不断推出,这其中多少带有一些“蹭热度”的嫌疑 。不过,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这是大势所趋 。抓住这波红利,不能靠炒作,更要脚踏实地,真正找到商业的结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