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荔枝


泉州荔枝

文章插图
泉州荔枝【泉州荔枝】八闽荔枝久负盛名,宋代蔡襄的《荔枝谱》记述甚详:“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 。”泉州荔枝之所以知名,有其特色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荔枝
别称:丹荔、丽枝、离枝、火山荔、勒荔、荔支
二名法:Litchi chinens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无患子目
科:无患子科
属:荔枝属
种:荔枝
泉州荔枝颇知名荔枝,列为《福建物产志》果类之冠,堪当果中之尤而无愧 。时令早上市 。《荔支话》述:“泉郡佳荔类多,其知名者曰蚤红熟;最先曰桂林,一名野种,又名柳钟,系出粤东 。”这种最先成熟的荔枝,据《泉州志》记:“晋江多荔枝,五月熟者为火山,肉薄味酸 。”后来早红的“桂林”良种代替之,成为令人讚赏的佳品 。品种多佳良 。据方誌所载:“荔支品类数十,壳多粗厚佳者,良有风韵” 。以“桂林”为例,俗称“过贡子”,其瓤不湿 。生长在阪田的傅会元家,称“状元红” 。有名的“陈家紫”,见于蔡谱中所云“小陈紫”,平泉郡七县有产,许多乡村家植一二,相当普遍 。《闽产录异》述及:“泉州之宋家香,蒂实皆香,为上 。”名荔有奇木 。陈鼎的《荔支谱》多介奇特异荔,泉州的亦有名树 。如“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共十本,实大色黄,甘美异常,啖之,可消胸隔烦闷、调逆气,导荣卫 。其核烧灰,酒下可己痢止腹痛 。后为海寇砍伐,殆尽 。”又如“太极图产泉郡壶公山,山形方锐如圭,上有盘陀石,法流泉濯缨沼,沼畔太极图产焉 。形圆而扁平,半红半绿,如太极图状,味甘性温,多啖不热,旧止三株;今已无矣 。”于生泉州紫帽山下的“长生枣”,皮色黑紫,肉如黄金,味甘香,每株只结八十一枚 。不知还有旧迹否?泉州荔枝正的扩种,希望精心培育良种,恢复奇木名树的栽植,为历史名城“复其旧观”,增添风采 。当然古老的品种难以寻觅,不过,以科学育苗,总能移植、引种和新育若干异荔,亦可补“千篇一律”的缺陷吧 。因为,荔枝除了上市供应外,还有赏荔,啖荔,品荔和咏荔之长 。随着旅游事业发展,这种“七月荔枝任君赏”的盛况,将要再现 。所以,提倡新栽培名荔和异荔,是一项值得关切的工作 。形态特徵常绿乔木,高通常不超过10米,有时可达15米或更高,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状,褐红色,密生白色皮孔 。叶连柄长10~25厘米或过之;小叶2或3对,较少4对,薄革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4厘米,顶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腹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麵粉绿色,两面无毛;侧脉常纤细,在腹面不很明显,在背面明显或稍凸起;小叶柄长7~8毫米 。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梗纤细,长2~4毫米,有时粗而短;萼被金黄色短绒毛;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毫米;子房密覆小瘤体和硬毛 。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厘米,成熟时通常显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 。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树高可达30m,胸径1m 。树皮灰褐色,不裂 。偶数羽状複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 。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 。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着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月,果5~8月成熟 。喜光,喜暖热湿润气候及富含腐殖质之深厚、酸性土壤,怕霜冻 。话说泉州《荔枝谱》与《茶录》《荔枝谱》与《茶录》是蔡襄撰写的两部学术专着 。它以泉州乃至整个福建在荔枝和茶叶的生产、製作和食用方面的丰富实践为背景,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概括 。直到今天,它还是研究荔枝和茶叶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料 。泉州在北宋年间,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晋江、南安最多,其他各县也有种植,而且品种繁多,分五月熟、六月熟、七月熟三大类 。五月熟者肉薄味酸、质量较差;六月熟者有早戏、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等,肉厚味甘、俱属佳品;七月熟者为山荔枝,品类亦有数十种 。蔡襄在《荔枝谱》中,分为七篇三十二品,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福建等地荔枝的本源、品种、佳品、栽培护理以及果脯製法等,亦着重介绍了泉州的“蓝家红”和“清石白”等两大佳品的产地、特性,用途以及主要栽培者,是研究泉州荔枝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南宋的王十朋就任泉州太守,在吃了火山荔枝后写诗讚道:前年夔州食荔枝,同僚共赋新红诗;妃子名园世所贵,不似诗史堂前奇 。春冬分符来南土,半月身行荔枝圃;三州嘉木消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 。至于茶叶生产,泉州在北宋时也是很有名的,特别是泉州的清源、南安的英山、安溪的清水、留山等,所产最为着名 。据《泉南杂誌》称:“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邱、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 。关于茶叶的专着,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最早,其次为北宋丁谓的《茶图》,但陆羽的《茶经》不载闽产,丁谓《茶图》不但论采造,又及烹试 。蔡襄是抱着弥补上述这两部着作之不足,才决定撰写《茶录》一书的 。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兼论烹茶之法 。从《茶录》的论述看来,我们泉州人在吃茶方面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比较讲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