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埠河( 三 )


杭埠河

文章插图
杭埠河舒城乾汊河镇堤防 建国后,在杭埠河上游山区开展治山治水治田相结合的试点,减少水土流失,下游以加埂保圩为重点,抵御洪水威胁 。1954年冬在任家湾建庄台,开闢滞洪区,有计画地减轻河道排洪压力,并加固险工险段,疏浚钱大山,朱横沟等分洪河道 。圩内打破行政界线,实行联圩并圩,增强抗灾能力 。龙河口水库修建后,虽延缓洪水下泄,减轻杭埠河防洪压力,改善下游圩区防洪抗旱条件,但杭埠河上宽下窄,弯道多,中下游排洪能力低,影响制约龙河口水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效益,1969年大水时造成严重灾害 。为根治杭埠河,1970年安徽省水利电力局组织六安、巢湖两专区及舒城、庐江、肥西三县讨论治理方案 。1976年9月六安、巢湖两地区经过协商,决定先行整治将军荡至巢湖口一段河道,为日后根治杭埠河打下基础 。将军荡以下河道治理,选用20年防洪标準,整治措施为裁弯取直,退堤拓宽,扩大排洪量 。实施标準为:将军荡至巢湖口治理后总长度为25900米,其中将军荡至广寒桥裁弯取直长5760米,舒城县境长2060米;河底高程将军荡为9.8米,广寒桥为6.9米 。广寒桥至王氏六渡基本按老河道退建拓宽长5460米,王氏六渡至大潭湾裁弯取直长3810米,穿越舒城太平圩长1370米,经三河镇二龙街入庐江县沙荡圩 。河底宽度将军荡至广寒桥宽90米,设计水位16.4米,流量为1960立方米/秒,广寒桥至王氏六渡宽100米,王氏六渡至大潭湾宽130米,设计水位13米,流量为2180立方米/秒 。大潭湾至巢湖口宽190米,喇叭口为240米,设计水位10米,流量2900立方米/秒 。由舒城、肥西、庐江三县分段负责施工,舒城县承担将军荡至三河镇二龙街段,长13300米,同年10月成立杭埠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最高上工人数达8万人,至1977年4月完成首期土方工程,1978年4月竣工 。1979年3月,杭埠河治理转入续建配套和主河改道,兴建涵、闸、桥13座,排灌站7座,渡口3处和块石护岸6处,长2318米 。1980年5月,肥西、庐江县承担工程全部完成 。总计完成土方1523.5万立方米,石方100.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91万立方米 。其中舒城县完成土方697万立方米,石方22.09万立方米,混凝土0.48万立方米 。国家投资844.4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 。治理后,将军荡以下流量由500—800立方米/秒提高到1960立方米/秒 。龙河口水库的兴利水位从64米提高到68.3米,调节库容从2.2亿立方米增加到4.6亿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埠河优质沙石资源成为舒城、合肥等地开採的重点,但是对砂石的大量开採,使中下游河床大幅度降低,有些地段河床已低于堤埂十几米以上,形成了陡坡险段,经不住洪水沖刷,造成河堤崩塌,酿成水灾 。20世纪90年代开始,舒城县委、县政府加大管理力度,科学开採黄砂,并对已造成的陡坡险段,加砌块石护坡,将水灾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 。另外,由于河床降低,致使古七门堰无法引水,县政府于1997年投资500万元,在距古七门堰上游2.2公里处新建拦水坝一座,并新开2.2公里引水渠至古七门堰 。灌溉工程历史上,舒城县不断开展治水活动,总结出“丘岗之水宜蓄,沙湾之水宜泄,浜河之水宜障”的经验 。汉高祖七年(前200),羹颉侯刘信,鑒于“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的情况,于七门山下开凿七门堰,引龙舒水灌田8万余亩;在龙王庙开凿乌羊堰;在金鸡墩开凿片曹片责堰,共灌田3万余亩 。东汉建安五年(200),扬州刺使刘馥整治疏浚了七门堰,灌溉面积扩大到15万亩 。杭埠河流域有着名的杭埠河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 。地跨巢湖地区庐江和六安市舒城、六安两县 。东濒巢湖之滨,西至打山渡槽南端,南毗菜子湖,北至丰乐河南岸 。灌区控制面积185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5万亩,近期为136.60万亩 。其中庐江县61.7万亩,舒城县64.3万亩,六安县10.6万亩 。灌区由舒庐乾渠和杭北乾渠2大渠系构成,龙河口水库既是其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 。分别从水库的牛角沖和梅岭进水闸引水 。原计画,杭北乾渠的杭淠分乾渠通过将军山、打山渡槽与淠杭乾渠贯通,南水北调,将杭埠河灌区与淠河灌区连成一体 。1981年对淠河灌区和杭埠河灌区的水资源及灌区面积重新分析平衡后,认为水量不足,难以满足本灌区农业用水需要 。因而杭淠灌区已建沟通工程实际发挥效益不大 。蓄水工程龙河口水库,建于舒城县杭埠河上游的龙河口 。1958年11月开工,初期以县办为主 。1961年4月停建,1965年10月复工续建,列入基建工程,1969年10月竣工 。库区流域面积1111平方公里,占杭埠河流域大潭湾以上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的56.4% 。总库容8.2亿立方米,底库容0.53亿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