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 二 )


除“需救援”表格外,总表内还包括“避险点”“救援队信息”“物资需求”、“救援队求助”等表格,留存了数十支民间救援队的联系方式,以及许多线下民间志愿者的所提供的帮助: “107国道旁,毛滩村下口,有1000吨干沙土,1000个沙袋,10多名人员,装载机2台,另可安置200人伙食”……

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
文章插图

(《新乡救助情况整理》分表格“需救援”表截图,受访者提供)

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
文章插图

(《新乡救助情况整理》分表格“避险点”表截图,受访者提供)
一开始,杜一诺只是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学生小团体,大家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将负责人的二维码扩散出去。两三天后,三个分群内人数陆续到达上限,杜一诺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五天加起来只休息了四五个小时。
表格对所有人公开,也有不怀好意者涂改表格信息,为了保证文档一直正常运转,杜一诺必须经常上线确认,有些志愿者也睡不上觉。杜一诺常常在凌晨三点时看到表格里生成新的记录。“我们的共享表格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我能做些什么?”
赵宇所在的“与豫”志愿者组织采取了与卓明类似的分工方式。唯一的不同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网民一旦现实中有事需要暂时离开,就会先行退群,直到下一次空闲时再联系工作人员。

袁宇|洪灾中这群年轻人用手机传递希望
文章插图

(“与豫”使用的培训手册截图,受访者赵宇提供)
在“与豫”志愿者群里,人数最多的“应该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赵宇记得群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作业写完了有空了,她就来找我进群。”
今年17岁的王鑫宇也参加了此次线上志愿者活动。他从初三开始参与公益,并成为了“毕业后公益基金”的联合发起人。7月23日卫河决堤后,王鑫宇坐不住了,在加入杜一诺所在的“新乡救助信息核实群”后,他成了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也幸好是暑假。”
“我们的成员中也有很多00后,95后。没有这些年轻人,就不会有卓明。” 覃谌徽说。去年疫情时,他注意到,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大灾中通过网络保持联系。年轻人看到了这一现象,开始思考:我能为灾民做些什么?抱着这样的初心,他们“自发地寻找组织,并成为一枚螺丝钉”。
在他看来,自发组织确实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的薄弱问题。以往,城市掌握更多的信息渠道,也就更容易传递出信息。“大家都联系在一起,就能少做很多无用功。”
最动听的三个字
线上志愿者们汇成的信息通道,就像桥一样,一头连着求助的灾民,另一头连着忙碌的救援者、医生和更多年轻人。
李震(化名)今年24岁,2015年至2020年间,他曾在湖北武汉的武警部队服役,2016年参加了抗洪抢险。今年,他通过志愿者群联系到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当地居民,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救援队伍。线上志愿者的行动提高了他们救援的效率。通过志愿者,李震收到了许多个人求助信息,“他们就像我们的向导一样,告诉我们该往哪里去。”
暴雨成灾的那段时间,作为“向导”的赵宇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熬夜过后的五六点她又惊醒了,心里挂念着志愿群的消息。曾有被困的母亲求救:“快来救我,两个女儿太小了。”话尾缀着几个“大哭”的表情。志愿者收到后,她又发来:“我女儿三岁就可以背诵三百首唐诗。”看着截图,他们几乎要落下眼泪。
“千万不要放弃!一定会得救的!”这是赵宇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心声。“(我)已安全,是最动听的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