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冉团扇,《团扇歌》详解?

介绍一些折扇与团扇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历史渊源 。【佳冉团扇,《团扇歌》详解?】

佳冉团扇,《团扇歌》详解?

文章插图
团扇的形状不一定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 。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 。唐代以前团扇的实物已经很难见到,我们在一些绘画和墓室壁画中仅能看到团扇的大体形式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过唐代绢扇,其扇柄很长,由此可以推断这种长柄团扇有可能是侍者执来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团扇也称为宫扇 。这种长柄宫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扇面还绘有牡丹花 。宋代的团扇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 。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 。直至明代以后,男人所用的扇子渐渐地被折扇取代,而团扇才在更大程度上为女性专用,装饰也就更为繁复,如用彩带沿边,饰以扇坠,纨素的扇面上不仅可以绘画,还能刺绣、缂丝、抽纱,而扇柄的材质除了竹、木之外,还有牙角之类,从整体来看,明代以后的团扇更趋向女性化了 。关于折扇何时在中国出现,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 。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 。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 。至于从高丽传入说,多因记载高丽使臣进贡折扇的材料而推断 。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时有使者持聚头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 。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 。”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 。而明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 。
《团扇歌》详解?
佳冉团扇,《团扇歌》详解?

文章插图
班婕妤 (公元前48年—2年)名班姬 。楼烦(今山西宁武)人 。西汉女文学家 。班固祖姑 。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故后人称为班婕妤(又作倢伃) 。《隋书·经籍志》著录《成帝 班倢伃 集》一卷,已佚,今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伤悼宫庭生活之郁郁之情 。文辞哀怨动人 。《怨歌行》亦名《团扇歌》、《怨诗》,是一首五言诗,以用则“出入怀君袖”,不用则“弃捐箧笥中”之合欢扇喻女子之凄惨命运 。凄切感人 。钟嵘《诗品》称其“词旨清捷,怨深文绮” 。《文选》题为班倢伃作,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疑其真伪 。
传世名篇
怨歌行
题解本诗见于《昭明文选》及《玉台新咏》,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中,题为汉班倢伃作,亦作《团扇诗》 。据《玉台新咏·序》曰,班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 。”一说此诗乃古辞,或曰古辞已失传,此乃后人托名之作 。本诗中作者借物以抒其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