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中古第一豪族传奇 中国历史上姓王之最有哪些( 四 )


在乱世中,一个家族要维持兴盛,需要特别留意一点 。那就是王衍所说的,要让家族如狡兔一般有“三窟”,无论是政治站队,还是家族精英分布,都不要把整个家族放在一个篮子里 。覆巢之下无完卵,但如果这些卵本来就不在一个巢里,就可以保留几颗完卵下来 。
王祥这一支留在洛阳,原本是琅琊王氏最显赫的一支,但随着北方沉沦,后来湮灭无闻 。不过王览这一支,后人渡江向南,遂成就了琅琊王氏最大的荣光 。后来,王敦起兵,王导待罪,截然不同的两种家族态度,也为琅琊王氏确保了退路,分散了风险,不至于举族押在造反上 。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政权的稳定,全赖几个豪族与皇族之间的势力均衡 。一旦权势的均衡被打乱,就会发生内乱 。琅琊王氏的家族势力如此强盛,有目共睹,常常招致皇族与其他家族的忌恨和制衡 。琅琊王氏的应对之策,就是在必要时,主动贬损过盛的家族势力,从而使得各方势力都能放心接纳这样一个谦逊、自制力极强的家族 。
史载,齐武帝时期,王导的玄孙王僧虔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期一种高级官位) 。王僧虔突然想到,他的侄子王俭已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 。于是,他赶紧以“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为由,坚决推辞,不让自己的家族看起来使人很“畏惧” 。
说起来,这种低调退让的做派,也是当年王祥遗训的内容 。琅琊王氏历经长年乱世而不倒,绝非侥幸 。
琅琊王氏绵延不绝的奇迹,在历史上早就引起关注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写南朝历史时,专门提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是因为这个家族“无亏文雅之风” 。意思是,琅琊王氏累世公卿的地位,与其对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
在时人看来,琅琊王氏之所以称得上“第一豪族”,绝对不是他们出了多少大官,而在于他们出了多少大师 。琅琊王氏首先是以文化世家,而不是以政治世家,得到社会的认同的 。
从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开始,当时经学是正统,这个家族就以经学立世;后来,玄学成为显学,王戎、王衍甚至王导,就都以玄学传家 。
此外,王氏子弟在佛学、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多有建树 。王导当年南下之时,曾将钟繇传世的法帖《宣示表》夹在衣带中带到江南,后来传给家族中书法最有出息的王羲之 。
在兵祸连结、仓皇南迁的时候,大多数人对于金银财宝尚且无暇顾及,而王导竟然专心于一纸法帖,这大概就是琅琊王氏不忘文化传承的表现 。后来,深受王导影响的王羲之,成为中国的“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同样以书法闻名于世,与父亲合称“二王” 。
魏晋南北朝很多高门大族,因为子弟靠家荫就能做官,生活太容易了,导致不出几代,家族中就充斥着不学无术之徒 。但琅琊王氏绝不允许不学无术的子弟存在,对子弟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且不时自我警醒 。
王僧虔曾告诫子弟说,族中子弟过去靠门荫,年纪很轻便得到了很好的官位和名声,但失荫之后,这些便都谈不上了,因此应该自己去努力 。他还说,一个人是否受到尊敬,名声是好是坏,是否名垂后世,关键不在于门第和仕宦,而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和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
说到底,文化传家才是琅琊王氏累世不衰、家风不坠最根本的依托 。
一直到唐朝时,李唐皇族刻意打击山东旧世族,并以科举取士取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琅琊王氏虽然衰落了,但仍未解体 。等到唐朝灭亡,所有世家大族均烟消云散,琅琊王氏才连同着彻底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