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中古第一豪族传奇 中国历史上姓王之最有哪些( 三 )


西晋王室衰微之际,琅琊王氏已为家族未雨绸缪 。当时,认定“中国已乱”的王衍,分别派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出镇荆州和青州,说你们两个在外,我留在洛阳,这样家族就有“三窟”,可以确保无虞了 。与此同时,王览的嫡长孙王导则举族奉琅琊王司马睿南下 。这成为东晋王朝的起点 。至此,琅琊王氏四点两面对朝廷政治所形成的牵制格局已经形成 。
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后,南方的士族并未把这位向来没啥名气的西晋皇室放在眼里 。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士大夫来拜见他 。
王导有意树立司马睿的权威,就和族兄王敦商定,在上巳节当天,让司马睿出游,而他们兄弟俩跟随在后 。江南大族一看,琅琊王氏这样的北方望族都对司马睿这么毕恭毕敬,于是纷纷下拜 。后来,王导又亲自出面,说服纪、顾这两个江南大族的人出来辅佐司马睿 。纪、顾带头后,示范效应就出来了,史书说此后“百姓归心” 。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 。北方世家大族迫于战乱,纷纷南迁,但他们看到司马睿后,都大失所望,认为此人不能成功立业 。当他们见到王导,并与他深入交流后,这才放下心来:“江左有辅佐霸业的管仲,我们可以不必担忧了 。”
史学大师陈寅恪称王导为“民族功臣”,说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 。
在东晋,王导辅政,王敦掌军,朝中军政要员,多为琅琊王氏家族出身 。琅琊王氏迎来全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
后来,王敦想为家族谋取更进一步,两次起兵作乱 。史书关于王导的态度,多有争议,有说他默许族兄起兵,又说他大义灭亲 。但在做法上,王导在王敦起兵时,每天率领家族子弟20余人到皇帝面前待罪 。这样,在王敦失败身亡后,把这次负面事件对琅琊王氏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点 。
由于王敦的失败,琅琊王氏从全盛时期进入守成阶段 。
整个家族因为王导在关键时刻的立场,而得以保全,未受大的影响 。尤其是王导这一支,除早卒的子孙外,基本都能做到有实权的三品官以上,衣冠蝉联直到南朝落幕 。
4
南朝大史学家沈约曾说,他研究了晋、宋、齐、梁四代的历史,发现“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可见,在当时,琅琊王氏长盛不衰已是公认的事实 。这个家族的人不仅多高官,而且多才子 。
有人根据二十四史中的记载统计,从汉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养出了王导、王抟等92位宰辅,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等600余位名士,任何一个中古豪族都难以望其项背 。
前面说了,王祥死前留下遗训,提孝悌,不提忠君 。自始至终,琅琊王氏族人都恪守了这条遗训,在剧烈的改朝换代中始终不死忠一姓,这堪称这个家族绵延六七百年的主要秘诀之一 。虽然琅琊王氏的这种做法,后来被一些抽离了历史情境的愤青骂为“只顾保全家世,不顾朝代更替”,但是,放眼整个帝制时代,也不过是王朝兴替的周期律而已 。只要顺应历史发展,不为腐朽王朝、作恶君王尽愚忠,维护安定大局,尽可能减少战乱,让百姓少受乱离之苦,就是对历史做出了贡献 。
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司马昱、殷浩让王羲之出仕,担任护军将军,目的是想借助他的社会影响力打击权臣桓温 。王羲之上任了,但你知道他怎么做的吗?他从东晋大局出发,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体恤老百姓疾苦,减少赋税,开仓济民 。这一立场和担当,赢得了后人的共鸣 。元代的赵孟頫评价说,王羲之“发粟赈饥,上疏争议,悉不阿党 。凡所处分,轻重时宜,当为晋室第一流人品” 。不为一家一姓尽忠,而为国为民建立事功,这正是琅琊王氏家风的成功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