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共国(周朝共国)古代有两个共国 , 商代共国、周代共国 , 地址不同 。
商代共国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 , 后为周文王所灭;
西周封王室成员共伯于共国(今河南辉县) , 伯爵 。春秋时 , 共国被卫国所灭 。
【周朝共国 共国】共国 , 又谓同治国事 。《史记·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 , 以雪先王之耻 , 孤之愿也 。” 唐方乾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讯息》诗:“正忆同袍者 , 堪逢共国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共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共邑
主要城市:共邑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共伯和
主要民族:华夏族
主要宗教:周礼
爵位:伯爵
周朝共国共国归周后 , 被封在今河南省辉县市 , 伯爵 , 称共伯 。西周时 , 周人暴动 , 推翻周厉王 , 共伯和被拥立为王 , 代行天子事十四年后 , 归政于周宣王 , 共伯和回到共国 。春秋初期(前722年) , 郑国发生内乱 , 郑庄公之弟共叔段被迫逃到共 。约前660年左右为邻国卫国所灭 。国名来源共国的得名 , 同共山、共水和共工氏有关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 。夏属冀州之域 , 殷商系畿内地 , 周称凡国、共国 。经实地堪察 , 共国故城坐落在共山南麓 , 东沿东石河 , 西临百泉河 , 南望平原沃野 , 位于今辉县市市区一带 。地理範围共国的地域 , 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一带 , 与山西陵川县、晋城市接壤 。共国境内有共山 , 一名共北山、共头山、共山首 , 俗称共山头 , 即今九峰山 , 是苏门山的别阜 , 为太行山支脉 。
文章插图
作为淇河水源之一的百泉河 , 出自共山 , 古名共水 , 加水旁为洪 , 亦称洪水 , 或曰绛水 。共水之滨原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 , 自古以来文化比较发达 。前722年 , 郑国发生内乱 , 郑庄公之弟共叔段被迫逃到共 , 表明当时共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 。约前660年 , 共国被卫国兼併 。《左传·闵公二年》云:“益之以共、滕之民 。”杜预注:“共及滕 , 卫别邑 。”此时 , 共城已经变成卫国一个边邑 。《汉书地理志补注》所说:“盖其地逼近卫都 , 故先为国而后并于卫也 。”氏族起源共姓 , 源于姜姓 , 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 , 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名号为氏 。《元和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 , 本姓共氏 , 因避仇改为洪氏 。”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共工为得姓始祖 。战国时期 , 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 , 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 , 称共氏 。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境内的共国 , 是西周姬姓国 , 始祖为周文王的子孙(据《辉县市志》:卫釐侯之子余与和先后受封于此) 。《世本·氏族篇》说:“共氏 , 国名 , 周有共伯和 。”《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云:“共 , 国名也 。”历史故事西周后期 , 周天子为周厉王胡 。厉王是周夷王的儿子 。公元前878年 , (见《中国史纲·上古篇》)夷王逝世 , 厉王继位 。周厉王在位37年 , 而前30年中 , 厉王执政还比较谨慎 , 然而从第三十一年开始 , 厉王开始堕落 , 贪财图利 , 统治十分残暴 。厉王暴虐 , 任用荣夷公进行“专利” , 横徵暴敛 , 欺压百姓 。共伯和在共城为国君时 , 荣夷公(封地在荣 , 今河南省巩义西) , 私慾极重 , 贪得无厌 , 民怨极大 。厉王不但不去制止 , 反而更亲近他 , 还準备重用他 , 大夫芮良(封地在芮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见此 , 心情十分沉重不安 , 想尽办法 , 用各种道理劝解厉王说:“荣夷公是什幺人?他独占财利 , 只图眼前快活 , 而不去考虑大的祸害 。财利 , 是各种东西孳息出来的 , 是自然界所公有的 , 自然界公有的财物是人人都可以取得一份的 , 怎幺能够独占呢?如果独占了 , 就会招来很多的愤怒 , 引来很多的祸患 。荣夷公用这样的行为来引导您 , 您难道能够长久安宁吗?《诗经》上的《颂》诗说:‘有文德的后稷 , 能够与天神相配 。你使我们民众自立生存 , 没有谁不以你做榜样’;《大雅》诗曰:‘普遍地给民众赐福 , 就成了周朝的天下’ 。您现在作为一个君主 , 本应该奖励生产 , 公平地将财物分给上上下下的每一个人 , 使天神、人民和万事万物无不各得其所 。即便是这样 , 还需要每天警惕 , 恐怕招来怨恨 。您现在却也在独占财利 , 就不怕招来祸患吗?普通人独占财利 , 就会被称为强盗;您如果再做这样的事情 , 归附您的人就会减少 , 您如果再重用荣夷公 , 周朝就会衰败的” 。但是 , 周厉王不听劝告 , 还是重用了荣夷公做卿士 , 主管国家事务 。从此以后 , 周厉王不但不听众臣劝戒 , 反而变本加厉 , 推行暴虐的统治 , 奢侈骄傲 , 引起国都民众的怨恨 , 私下民众都在议论他的过失 。这时候 , 召穆公劝戒他说:“民众都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 。周厉王听后大怒 , 找来一个巫师 , 让他去监督议论的人 。巫师报告说谁议论 , 就把谁杀掉 。由于畏怕 , 议论的人就少了 , 诸侯们也不来朝见了 。到了第三十四年 , 周厉王更加暴戾 , 使得“国人莫敢言 , 道路以目” 。这一下 , 周厉王高兴了 , 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制止议论了 , 看谁还敢议论我!’ , 召穆公答曰:“您这不过是堵塞民众的言论罢了 , 但民众内心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抑制 。堵塞民众的言论比堵塞河流的后果还严重呢!一旦决口 , 其威力是极大的 。治理民众就需要让他们议论 , 去引导他们 , 同时反省自己 。民众中有好的建议 , 您应该採纳 , 若您一味的堵塞他们的言论 , 那幺到最后能有几个人支持您呢?”但是召穆公的劝戒 , 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周厉王一句也不听不进去、继续一意孤行 。不仅不让人讲话 , 而且霸占一切山川林泽 , 不準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 , 继而还勒索财物 , 残酷的虐待人民 , 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终于在三年后 , 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注:那时候住在国都镐京城里的平民叫“国人” , 而居住在所谓野外的农夫叫“野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 于公元前84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装暴动 。周厉王惊惶失措 , 狼狈地渡过黄河 , 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县) 。俗话讲:“国不可一日无君” 。周厉王逃走后 , 天下无主 , 朝政无人管理 , 这怎幺能行呢?再让周王室的人当政吗?周厉王的一个孩子还极小 , 再者人们对周王室的怨气还没有完全平息 , 所以再让周王室的人当政是不可能的 。众诸侯都知悉共国的国君共伯和至仁至善 , 便一致拥戴共伯和起来代理天子 , 由他掌管政权 , “摄行天子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 , 共伯和不负众望 , 替代周王室行使职权 。从他代行王政开始 , 史称“共和行政”;他代行王政的第一年 , 以他的名作年号 , 史称“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 从这一年开始 , 中国历史有了準确纪年 , 以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年一直记载到今天 。共伯和代周王室行王政以后 , 国家事物管理的很好 。薄赋税 , 轻徭役 , 农民勤于耕种 , 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垦荒戍边 , 习武学文 , 兵强马壮;外族不敢侵略 , 内部没有暴乱 。国力强盛 , 民室日富 , 朝野一片讚美之声 。共伯和令周、召二公 , 为太子静请了最好的老师 , 在文化上让其尽览典籍 , 通古博今 , 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在武艺上教他习武弄棒 , 执剑挽弓 , 使他武过群雄 , 智比姜伯 , 善于领兵作战 , 敢于抵抗侵略 。一切为他能作一代贤君才创造条件 , 做好準备 。公元前828年 , 也就是共和十四年 , 周厉王病死于彘 , 太子静已经长大成人 , 并已经掌握了立身治国的本领 。共伯和见其可以行王政了 , 就和诸侯及大臣商议 , 扶太子静即位 , 这就是周宣王 。诸侯和大臣们也异口同声的赞成 。宣王即位 , 改年号为宣王元年(前827年) , “共和”结束 , 共伯和交出政权 , 重返故里 , 回到共山之首 , 去当自己的小国之君 。被誉为“和有至德 , 尊之不喜 , 废之不怒 , 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 , 传为千古佳话 。共伯和扶宣王即位 , 周宣王请他作太上皇 , 他执意不从 , 谢绝后返回共国 。共伯和尊之不喜 , 废之不怒 , 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注:即苏门山 , 苏门山也称共山) , 后来 , 共伯和依照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格 , 重新整修了共国城 。因他代替周天子执过政 , 已经是天子的身份 , 宣王由命其享受天子的尊荣 , 当然他按天子城的规格重修 , 也是无可后非的 , 所以古共城是西周时期除镐京外全国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 。平面基本为方形 , 南北长1300米 , 东西阔1200米 , 城墙最宽处90米 , 一般皆在70米左右 , 高13米 , 夯土分层筑成 。按当时的建筑工具及搬土方法 , 这所城需要上万个劳力连续建筑多年才能完成 , 工程之大 , 全国罕见 。共伯和的代行王政事件与遗留下来的共城遗址 , 为世人曾现了三个不寻常的重大意义:一是共伯和开创了中国历史準确纪年的新纪元 。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 , 中国历史处于传说时代 , 其时间脉络、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 準确性非常差 。现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历史 , 大都是通过文物考古证实的 , 没有文献所据 。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一年 , 即公元前841年 , 史称“共和元年” , 从这一年开始 , 史官开始做编年体记录 , 使中国从此之后的历史脉络清晰 , 记载翔实 , 直到如今 , 没再间断 。因此 。共伯和代行王政之事 , 不仅在当时是轰动天下的一件大事 , 而且到如今也仍然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二是首创了“共和制”的政治制度 。共伯和之前 , 王位的产生 , 是由原部落联盟首领提出 , 各部落首领同意产生 。这种政治制度叫做“禅让制” 。后来到了夏朝 , 禹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 , 变成了“传子”(世袭)制度 , 即“王位世袭制”(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 。一直到周代 , 周厉王被驱逐后 , 共伯和由各诸侯直接选举来代行王政 , 这情况是有别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王位产生制度 , 可以称其为“共和制” , “採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 。(见《辞海共和制》)因此 , 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溯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名称的由来具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是通过共城遗址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 , 以全部城墙的长、宽、高计算 , 共用挖土和夯土量约250万立方米 。在当时 , 虽有青铜工具 , 但大量使用的仍然是木製和石制的工具 。在筑城过程中 , 除了挖土之外 , 还要运土、打夯、以及进行工具加工和修理等 。据测算 , 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 , 即使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参加筑城劳动 , 也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 , 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蹟 。从筑城技术来讲 , 现存的城墙中 , 可见夯土层次分明 , 均衡匀称 , 密集的夯桿窝痕有着很高的强度 , 既防潮又很坚固 。这种夯土技术是我们祖先的杰出创造 , 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通过筑共城而显现 。共国灭亡后 , 支庶子孙以国名为氏 , 形成共氏 , 后因避仇 , 又改为洪姓 。这支洪姓的始祖为周文王 。文献典籍相关文字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开春》中说:“共伯和修其行 , 好贤仁 , 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 。周厉之难 , 天子旷绝 , 而天下皆来谓矣 。”厉王心性暴虐 , 百姓们忍受不了 , 把他赶到彘地 , 天子空位海内诸侯都前来交结共伯和 , 惟恐来晚了 , 都来请他 。《〈吕氏春秋〉高注补正》说:“谓诸侯皆请共伯为天子也 。”韦昭《国语注》:“彘之乱 , 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 , 号曰共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至于厉王 , 王心戾虐 , 万民弗忍 , 居王于彘 。诸侯释位 , 以问王政 。”到了厉王时 , 他的心性暴虐 , 百姓们忍受不了 , 把他赶到彘地 , 诸侯离开了自己的国圭 , 参与王朝的政事 。宋朝郑樵《通志·氏族略》将洪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 , 认为洪姓“本共氏 , 因避仇 , 改为洪” 。又称“共氏 , 亦作恭 , 商末诸侯国 , 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 , 其子孙以国为氏 。晋有左行共华 , 或言共氏共叔段之后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 , 以雪先王之耻 , 孤之愿也 。”唐方乾《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讯息》诗:“正忆同袍者 , 堪逢共国人 。” 共伯代政《史记正义》引《鲁连子》:“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 。共伯名和 , 好行仁义 , 诸侯贤之 。周厉王无道 , 国人作难 , 王奔于彘 , 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 , 号曰‘共和’元年 。十四年 , 厉王死于彘 , 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 , 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郑伯克段于鄢《史记》:庄公元年 , 封弟段于京 , 号太叔 。祭仲曰:“京大于国 , 非所以封庶也 。”庄公曰:“武姜欲之 , 我弗敢夺也 。”段至京 , 缮治甲兵 , 与其母武姜谋袭郑 。二十二年 , 段果袭郑 , 武姜为内应 。庄公发兵伐段 , 段走 。伐京 , 京人畔段 , 段出走鄢 。鄢溃 , 段出奔共 。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 , 誓言曰:“不至黄泉 , 毋相见也 。”居岁余 , 已悔思母 。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 , 公赐食 。考叔曰:“臣有母 , 请君食赐臣母 。”庄公曰:“我甚思母 , 恶负盟 , 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 , 则相见矣 。”于是遂从之 , 见母 。
- 2017一带一路——乌拉特后旗骆驼文化国际研讨会
- 中国 理光投资有限公司
- 美国十大姓氏
- 塞普丁修拉共和国
- 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準:胶版印刷纸
- 2014年田羽生导演国产电视剧 前任攻略
- 中国2013年金赫导演微电影 你是谁
- 七年级下册 经典诵读·国学课本
- 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年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