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刘邦能打下江山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论哪类人才,都有其长短处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所以,善于用人之长,会用人之长是一个成功者的基石 。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不在少数,但最会用人的皇帝当属刘邦 。“知人善任”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对刘邦的称赞 。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
网络配图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古人云:“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从刘邦的选才、用才,可以看出,刘邦是深谙用人之道的 。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对的 。
刘邦的用人之道三: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 。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
网络配图
刘邦的用人之道四:坦诚相待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 。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 。
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 。后来韩信到刘邦*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 。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
刘邦的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 。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