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念经文化,佛教基督教都能好好念经为什么伊( 二 )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 。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
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 。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 。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 。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 。例如:
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 。
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 。
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 。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 。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 。“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 。“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 。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 。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
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 。《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 。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 。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
(二)俗语和谚语
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 。例如: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 。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
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
2.谚语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 。“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 。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 。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指修行圆满的人 。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 。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 。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 。
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 。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与佛教也有密切关系 。
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 。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