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 二 )


周星驰贺岁片《长江7号》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香港贺岁片的成熟和鼎盛时期,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 。贺岁片的演员阵容,不仅可预期影片的票房,甚至成为港产贺岁片运作的潜在规则 。而说到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驰,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成龙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贺岁市场是周星驰的天下 。那会无厘头喜剧迅速走红,周星驰自然也成为贺岁片的常客,几乎每年农曆新年期间都有作品问世 。像1993年获4000万票房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4500万的《大话西游》,1996年3600万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4800万的《家有喜事》,1999年3000万的《喜剧之王》等等,都是星爷为观众献上的新年贺礼,而且每部都是堪称当年最卖座的香港影片之一 。一直是香港电影顶樑柱的成龙大哥介入贺岁档领域的时间比星爷要晚一些,但是他的介入,却让贺岁片出现了一个新转机 。1995年岁末,成龙大哥的《红番区》成为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 。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 。1996年、1997年,成龙借着《红番区》的成功,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也频频得手 。这都给内地电影人极大的启示 。贺岁片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 。但是进入21世纪的香港贺岁片却失去了一人独大的优势,内地、好莱坞都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于是,三者在贺岁档拉开了电影的又一个战场 。香港影人一直都把“贺岁”进行到底,但新世纪的贺岁档却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市场 。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 。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 。这时的香港贺岁有点无奈,大场面、大製作不敌好莱坞,其一贯的喜剧风格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儘管有不少可以立志不倒香港影人出产了《功夫》、《无间道》之类的好片,但是由于烂片频频出现,几部好片实在难保香港的的绝对主力位置 。

贺岁片

文章插图
特点首先贺岁片一般是喜剧 。其次,一般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随后题材更加广泛,故事性增强 。影响广泛的贺岁片一般为前一年摄製并上映,但称呼为下一年新年的贺岁片 。欧美国家也不乏“贺岁”形式的电影,像美国,也有许多在圣诞节期间上映的主打温情招牌的生活类影片,很受欢迎 。寻求快乐、放鬆,是观众春节前后的普遍心态,轻鬆、幽默的喜剧片和动作片一度成了人们的挚爱 。自1997年导演冯小刚拍摄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内地贺岁片市场异常活跃 。儘管很多观众“年年看贺岁、岁岁骂不停”,但贺岁片市场却越来越红火 。2008年的贺岁市场不同往年:贺岁片多了,题材也更加多样了:有周星驰以科幻为题材的《长江7号》;有冯小刚以战争为题材的《集结号》;有陈可辛的古装片《投名状》 。除了这些主打影片之外,其他各类贺岁片和搭车贺岁档期的影片更是多于往年 。现状大家都认为贺岁档是有票房的时期,而且觉得贺岁档是一个吉利的档期,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这个时间段推出自己的作品 。但是片子太多,市场空间也随之变小,加上现在大家又特别注重贺岁片的宣传及打造,这样就使得贺岁档期比较火爆 。
贺岁片

文章插图
09贺岁电影《梅兰芳》贺岁片本身来自于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在没有电影以前,逢年过节总要唱堂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应该说贺岁片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的文化种类,但如果说哪部贺岁片有特殊的文化品位,恐怕找不出来 。一句话,贺岁片本身就是一种世俗的品种,处在转型期的电影创作出现扎堆儿现象不足为奇 。因为它的幕后都是投资方在操纵着市场,是他们在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 。贺岁片被划分为时令性作品,贺岁片在本地已经不像当年那样风光,或者说贺岁片在香港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也不再是大家街谈巷议的话题了 。内地所呈现的贺岁片火爆的市场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不会太长久,因为贺岁片毕竟是商业片 。还有,把贺岁片作为重磅推出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的做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贺岁片已成为一个畸形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观点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在演艺界所说“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贺岁理念” 。他们把贺岁片归纳于三种类型,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 。所谓类型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的观点 。所谓档期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幺特别之处,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 。所谓模糊说,就是既不完全赞成类型说,也不完全赞成档期说,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观点 。他们更注重时间性和娱乐性,似乎把在春节前后推出的娱乐性作品统称为“贺岁作品”,不注重贺岁内涵、忽略传统民俗理念、以自我为中心靠炒作追求效益的“贺岁”品牌效益 。福州影迷“山角”认为,以前贺岁档有“节庆”观念,是名副其实的“贺岁”,但现在大多数电影并没有为“节庆”而设 。贺岁档已经变味,人们对贺岁片的期待,和现实产生了距离 。贺岁电影在走完十几年曆程中,虽有不断探索创新,却正在偏离着了以往的轨道 。贺岁电影应该是大餐后的一道甜点,是带给观众愉悦享受的体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岁片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