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尔·布雷查兹( 二 )


拉法尔·布雷查兹

文章插图
拉法尔·布雷查兹作品参赛得奖李云迪摘取2000年第十四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的金奖后,这一老牌的权威音乐赛事,又成为国内乐迷议论和关注的一大焦点 。但几年下来,无论乐迷、媒体还是演出商似乎仍仅将目光聚焦于李云迪一人身上,对与他同届参赛并也已在乐坛有所作为的选手鲜有报导 。对2005年新一届“肖赛”的新科状元、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查兹(RafalBlechacz)更似乎是不闻不问 。DG唱片公司推出了布雷查兹获奖后的首张录音——萧邦《前奏曲全集》 。布雷查兹的家乡——波兰北部小镇纳克沃与波兰的文化中心相距甚远,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的才华得以不断发展 。他生于1985年,虽然父母均非音乐家,却在一开始就为他专心学习音乐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他们为他购买大量唱片,开车送他去学钢琴,带他去听音乐会更是家常便饭 。中学时代,他在比得哥什的阿图尔·鲁宾斯坦中学师从雅谢克·波兰斯基,之后又深入比得哥什音乐学院跟随卡塔泽纳·波波娃—席德隆深造,直至2007年6月毕业 。可以说,这位老师真正为他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 。尤其在最初时,老师让布雷查兹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并特彆强调对钢琴音色的塑造和色彩控制的重要性,这为他日后大量接触萧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正是在老师的指点下,他编排并练习参加萧邦大赛的曲目 。虽然时下参加国际比赛已成为年轻学子打开自己事业入门的主要捷径,而参加“肖赛”对他们而言更充满了神圣感,但老师总是对他强调一点:“你可以在各个比赛中无所崭获,然而绝不能丧失你对音乐的热爱 。”想必正是恩师的这席话,才让当时已头顶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光环的布雷查兹放下包袱,仅仅将这次比赛视作自己艺术之旅中经历的一次挑战,轻鬆上阵 。
拉法尔·布雷查兹

文章插图
拉法尔·布雷查兹作品聆听布雷查兹在“肖赛”每一轮的录音,不由令人觉得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精心编排的比赛曲目中,他的演奏诗意盎然,不见丝毫的犹豫与造作,在尊重音乐形式的同时发掘出儘可能多的细节,琴声似闪烁着粼粼波光,这些即刻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作曲家与演奏者间的强烈精神共鸣 。如此感情内敛、富有章法的萧邦作品诠释,自是使现场的评审和听众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将冠军的荣誉授于这位当时仅20岁的年轻人,也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评审会最终宣布他获得本届比赛的第一名,并同时将玛祖卡、波兰舞曲和协奏曲三项特别奖全都颁给他后,面对现场乐迷的欢呼,布雷查兹自己反倒显得诧异、茫然 。原来在整个比赛期间他完全抱着一颗平常心,很少关心媒体的报导,每轮演奏完,就回到家中休息、调整 。只是儘自己努力演奏好每一轮,不曾想到自己恰恰成了最后的赢家 。甚至在最近的一次採访中他还说:“直到获奖后回到家里,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生平最大的梦想已经实现,也才懂得自己如今面临着多少新的挑战 。”这是继1975年齐默尔曼夺冠后整整三十年,“肖赛”金奖再次回到波兰本土钢琴家的手中,且史无前例的是,由于他出众的表现,评审会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空缺第二名 。他的偶像齐默尔曼在得知比赛结果的第一时刻就为他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表示愿意向这位走在自己艺术之路开端的同胞给予帮助 。现在,他们已成了经常在一起交谈、工作的好朋友 。布雷查兹的职业演奏家生涯正式启航,独奏会、与世界各大乐团频繁合作、录製唱片,这些已成为他生活的主轴 。目前,他的曲目集中于海顿、莫扎特、萧邦、德彪西等几位最易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作曲家作品 。当他演奏海顿与莫扎特的奏鸣曲时,那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为这一年龄段的钢琴家中所罕见 。在新唱片中,他演奏萧邦全部《前奏曲》时,又显露出远超过自己年龄的成熟 。在布雷查兹看来,透过录音,自己的演奏“可以为更多人所聆听、分析、批评 。这意味着很大的责任,因此,我儘量尝试着为录音做好各种身心準备,就像参加比赛时那样” 。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坦率、谦逊、专注的艺术态度,这也让人们期待有机会欣赏他更多的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