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东源乡(福建柘荣县东源乡)【福建柘荣县东源乡 东源乡】东源乡地处太姥山脉主峰东山南坡,属中山山地丘陵地带 。最高山峰大弯山,海拔1351米;最低处龟洋村,海拔520米 。主要河流有东源溪、水碓溪、桃坑溪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东源乡
行政区类别:乡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福建省柘荣县
面积:120平方千米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闽J
乡镇概况东源乡位于福建省柘荣县东南部,东经119°53′20″、北纬27°12′50″ 。东与乍洋乡和福鼎县磻溪镇交界,西与富溪、宅中二乡为邻,南与霞浦县柏洋乡接壤,北与城郊乡毗连 。面积120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 。乡政府设东源村,海拔660米,距离县城4千米 。
文章插图
福建省柘荣县东源乡全景历史沿革东源原名张园,是张姓迁居时所名 。后张姓他徙,元、明两代吴、赵、汤三姓先后迁入,以村内水碓溪,源于东山,遂易名东源 。民国23年(1934)苏区时期,境内建立东源、太洋2个乡苏维埃政府;桃坑里、完店、东岩、鸳鸯头、绸岭、洋边、西源、杨家溪、上坭、山场等10个村苏维埃政府 。民国24年,国民政府曾在境内设东源、桃坑、太洋3个乡;民国26年,东源与桃坑二乡合併为东桃乡,太洋与湄洋二乡合併为湄泰乡;民国27年、29年,湄泰与东桃二乡又先后併入柳城镇和双城镇,原来的东源、桃坑、太洋三个乡,降为镇辖的东源、青岭(青岚面、绸岭的合称)、西源三个保 。1950年6月,废除保甲,东源、青岭、西源改为第一区的3个乡;1952年7月,调整为东源、绸岭、桃坑、西源四个区属乡;1954年,扩编为东源、绸岭、鸳鸯头、桃坑、西源五个区属乡;1956年,又恢复为东源、青岚面、桃坑、太洋四个区属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乡改为大队,属柘荣公社管辖 。1961年恢复区建制,原来的大队变成区属小公社 。1965年撤区并社,建立县属东源公社 。1984年改为东源乡 。1990年时,全乡面积120.5平方千米,人口9443人(四普数据),其中畲族68人,辖1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 。1997年,面积120.3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宝聚洋、铁场、太洋、西源、西宅、洋边、东源、山岭、仙后、绸岭、青岚面、鸳鸯头、完店、山场、上坭、桃坑、龟洋、岚中18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代码]350926202:~201宝聚洋村 ~202铁场村 ~203太阳村 ~204西源村 ~205西宅村 ~206东源村 ~207洋边村 ~208山岭村 ~209仙后村 ~210绸岭村 ~211王家山村 ~212鸳鸯头村 ~213完店村 ~214山场村 ~215桃坑村 ~216岚中村 ~217上泥村 ~218龟洋村 。地图气候环境气候温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年均气温15.5℃—16℃,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零下9.6℃,年均降水量1973毫米,无霜期238—260天 。自然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源溪、水碓溪、桃坑溪,比降大,具有山地河流特徵,兼有发电、灌溉之利 。明清时期沿溪流域拦河筑坝,引水灌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山场、青岚面、宝聚洋、岚中、桃坑等村建立发电、灌溉两用小型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为459千瓦 。水库、水渠连结田间,形成水利网路,有效灌溉面积达7787亩,为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而在用电方面,60年代兴建的小型电站,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1985年后,与县电联网,在山场、岚中等6个行政村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0公里,缓和了民众用电紧张的情况,同时还在东源、西宅、太洋、上坭、杨家溪、龟洋、青岚面、宝聚洋、山场等9村兴建自来水工程,6000多人的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 。经济发展全乡现有耕地10058亩,其中水田9900亩,农地158亩,粮豆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5%,水稻占粮豆总产量的75% 。乡所在地周围的东源、洋边、西宅、西源、太洋、宝聚洋、铁场等8个行政村属山间盆谷地,为水稻主产区 。依山傍林的桃坑、岚中、完店、鸳鸯头、青岚面、绸岭等行政村甘薯种植比例较大,近年来推行杂优水稻后,甘薯种植面积减少 。1990年粮食种植总面积16739亩,总产量为4241吨,平均亩产253公斤,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其中农业占50.85%,林业占28.99%,牧业占14.73%,副业占5.43%),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2%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席草、菸叶、太子参、白朮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乡辖东源、西宅、洋边与县城毗邻,围绕“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商品蔬菜,年种植面积200多亩,产值20万元,户均收入上千元 。境内茶叶生产,以太洋、铁场、东源、西源、宝聚洋等村为重点 。全乡茶园总面积3406亩,其中集体1288亩,个人2118亩,兴办茶场16个,实行专业管理 。太洋村123户,办起2场(茶、果场)、1厂(茶叶初制厂),种高标準茶园210亩、水果110亩,年收入12万元 。该村生产的茶叶具有绿茶清韵、红茶浓郁的特点 。乡境山地面积宽广,明清时期林木丰茂,古树参天,桃坑、岚中尤为突出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驻柘“围剿”红军,纵火焚烧三十六陂,大片森林惨遭洗劫,珍贵阔叶树种破坏殆尽 。50年代后,採取各种造林护林措施,但原生植被群落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 。80年代贯彻林业“三定”政策后,落实生产责任制,在重点林区兴办林场,集体与个人造管并举,进一步绿化荒山 。1990年全乡有林地84008亩,其中用材林66730亩,防护林8732亩,竹林5346亩,薪炭林1579亩,经济林1621亩,森林覆盖率达57%,绿化程度66% 。主要林副产品有香菇、棕片、笋乾、以及竹製品 。1985年试种袋栽香菇成功之后,次年从古田县聘请技术员创办食用菌厂,培训菇农100多人,当年种植1万多条,收乾菇12吨,随后逐年扩种,1990年收乾菇35吨,居全县之首 。境内龟洋、桃坑、岚中、仙后、山岭是全县重点毛竹产区,近年来龟洋竹蓆、篾簟远销广东、厦门等地 。乡镇企业有皮革厂、啤酒厂 。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油茶、花生、蘑菇、太子参,盛产毛竹 。高速公路专栏做为本县的门户,政府特将本乡做为出口
- 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会
- 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南门村 南门村
-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下辖村 林头村
- 福建南安市下辖村 苏厝村
-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下辖村 营边村
- 福建省中小企业信息协会
- 福建省百家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乌山岛
-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 上院村
- 福建省松谿县旧县乡 旧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