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六次落榜: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

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 。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前往河中 。
网络配图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 。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 。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 。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 。通常,主考*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 。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 。
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 。但当时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到回长安以后 。韩愈到长安不久,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更是遇害 。
韩愈的期待落空了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他在长安“穷不自存”,生计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际,韩愈想到了故人北平王马燧 。马燧请韩愈到自己家,给两个儿子当老师,韩愈的生活这才有了着落 。四次考进士终进“龙虎榜”稳定下来的韩愈开始准备应考礼部进士试 。他先向一些考中进士的人请教应试方法 。有的拿出礼部考过的赋、诗、策等考试题,韩愈一看,“以为可无学而能”,觉得自己根本不用学就可以答得挺好 。可是,事实远比想象的残酷得多 。此后的三次科考,韩愈都是名落孙山 。
网络配图
但是,韩愈并不气馁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合于古人之道,而当下考试刻意追求形式的四六骈文,毫无价值 。落榜不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不好,而是“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自己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 。
他在《为人求荐书》中写道:某闻木在山,马在肆,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 。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意思是:一株优质的树木长在山上,一匹骐骥骏马呆在卖牲口的集市上,过路的行人看都不看一眼 。这样的路人即使每天有成千上万,也不能证明这株树是不成材的树,这匹马是下等的劣马 。如果有匠石那样高明的巧匠从这株树旁经过却不看一眼,有伯乐那样高明的相马者从这匹马跟前经过却不回头看,才能说明这株树不是栋梁之材,这匹马不是超逸绝伦的骏马 。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应礼部进士试,这次他终于遇到了匠石和伯乐 。爱才识才的兵部侍郎陆贽权知贡举,中书省右补阙梁肃、礼部郎中王础通榜,并协助阅卷 。梁肃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他通榜的欧阳詹、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八人,全部录取,时称“龙虎榜” 。这次共录取进士23名,韩愈名列第十四 。一试吏部诠选无故遭淘汰在唐代,考中进士只不过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 。要想得到朝廷的正式委任,还须应试吏部诠选 。吏部试中最有名的是博学鸿词科,那么博学鸿词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与礼部进士试相比,吏部的博学鸿词科更加重视人际关系 。倘无显贵权要的推荐,要想取得考试成功,简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此,韩愈在考前给某显贵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提携 。信写得极为巧妙,以物为喻,干仕求禄,只字未提 。信中说:在天池、大江之滨,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水族怪物 。如果有足够的水,它能飞到九霄云外;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它只能运行个七八尺远 。这个怪物所处的地方即将干涸,它自己却没有办法跳到天池、大江之中 。这时,有位大力士一旁经过 。如果可怜它,动动手往天池、大江中掀它一下,它的命运一下子就改变了;如果懒得动手,它就只能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