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清代名*为什么皆不愿意入宫?

历来皇帝后妃,大都养尊处优,每餐必膏腴杂陈,脯醢并荐,象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损健康 。身贵体弱,得*便不易治愈,反而责怪太医无能 。太医进宫供职,有时须对内府*员、太监等纳以贿金,不如此他们便会从中作梗,处处设置障碍,因此,即使是那些精于歧黄之术的太医,由于多方掣肘,也难以一展身手 。有的偶然幸中,医治见功,虽赏赉有加,荣耀异常,似乎可以平步青云,其实未必 。甚至恩赐所入,尚不够贿赂之所出 。
太医,一旦一*误投,生*所系,出了事故,要遭身之祸;所以有些名医把*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希图一跑了之 。真正*运亨通的极为寥寥,屈指可数 。世间流传着“太医难当”的说法,洵非虚言,其中甘苦,非个中人不可尽知 。试看下例,太医治*之难可略知一二 。
网络配图
(一)有些皇帝以知医自诩,对处方用*,动辄指责,太医纵操神技也只得勉为其难,遵谕施治 。如光绪皇帝自幼体质瘦弱,成年以后则是疾*缠身,长期脾*失调,且患有严重的滑精*,有时一听到锣鼓声即刻遗泄,进而相继出现潮热、盗汗、咳嗽、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健忘等一系列症状,又因其一生政治失意,生活寡欢,这种事业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痛苦,更促使他萎靡不振,*情加剧 。于是在性格上也就更加患得患失,怯懦多疑,孤僻固执 。光绪帝稍通医道,在*势口重,求治心切的情况下,对太医往往动以声色,严辞申斥,并自以为是,诏令治法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情已十分沉重,辗转床褥,*不已,该年八月二十二日(9月29日) 的《起居注》曾记载:“每遇*方轻少之时,其窜痛(指腰胯)亦觉轻,屡试不爽 。即如近一月来服力钧(太医)之*,其方皆系五、六味,服之窜痛已轻减 。近二日方剂稍重,此症亦复加增 。盖因服*日久,脏腑不能胜*力也 。嗣后立方宜详斟酌,总须少而专始无流弊” 。太医只好遵谕照办 。此后给光绪开处方所用*味都很少,而且用量很轻 。这种不顾实际*情,唯圣意是遵的处方,不获良效,应在料中 。不仅如此,光绪还进而在殊谕中点名用*,说:“若常用热剂一味峻补,恐前所发之恙复见于今 。尚宜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参、麦冬、菊花、桑叶、竹茹等清凉养阴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热时常上溢” 。于是在此后的脉案档中,光绪钦定的*品每多见及,不管这些清热滋阴的*物,当时是否完全对症,太医也得依旨使用 。
(二)内府治*,首重疗效,御医须得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但又难以奏效,这样一来,太医轻则遭到申斥,重则受到严厉惩处 。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孙之鼎等承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复发症,康熙对他们的治疗情况非常不满,曾在朱批中大发雷霆,写道:“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封建皇帝,具有无上权威,这样一批,太医如何经受得起 。
网络配图
又如光绪帝*前的一两年间,因*情复杂,太医难以治愈,而光绪本人又怨天尤人,他在自书的“*原”中,曾多次对应诊的太医恶语相加,发泄不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说: “近来耳响作堵,屡易方*,仍属加重 。腰胯酸痛,亦未稍轻 。总系*不对症!”“治此疾必先明其*之原因,细按先后症情,乃可施治无差,岂可草率立方哉!”七月十七日(8月13曰)说:“服*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与*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到了八月,原有诸症不仅没有好转,而腰胯疼痛、耳堵、腹痛等*更行加剧,光绪怒不可遏,对太医严加训斥:“所用诸*非但无效,而且转增诸恙,似乎*与*总不相符 。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 。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