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3年


公元前663年

文章插图
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3年是中国传统纪年,是戊午年(马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 。公元前是一种纪年法,叫公元纪年,也称公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公元元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公元前663年
纪年:戊午年(马年)
年号:平帝元始元年
大事记:齐国攻莒国(山东莒县)
时间转换以公元元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但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西方的公元前则以B.C.表示,通常写在年份之后 。公元前663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63年是:周惠王十四年;鲁庄公三十一年;秦成公元年;陈宣公三十年;蔡穆侯十二年;郑文公十年;宋桓公十九年;楚成王九年;齐桓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十四年;燕庄公二十八年;卫懿公六年;曹僖公八年;杞惠公十年 。大事记公元前663年,齐国攻莒国(山东莒县) 。莒地,商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美丽而古老的莒国历史悠久,历代均有杰出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并延续了灿烂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齐鲁莒”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为世人所伟诵 。据考,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国史稿》(郭沫若着)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民族 。”至商代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州为县 。古老而年轻的莒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沉了丰厚的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质牛角号,把华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商代,莒地属青州姑幕国,清雍正《莒县誌》记: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 。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莒国国势正强 。莒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 。到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 。《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 。”元至元中载“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 。”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 。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 。莒国,子爵,《通志·氏族略》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 。”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 。《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 。《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 。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 。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墙伸到刘家菜园、韩家菜园前至南关村的消气岭以东 。东南角湮没已久,无从查考 。东墙所经至傅家洼以西,地名为“城子” 。北墙至县化肥厂前 。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东西各有一段长200米,高3米的残墙 。东南至潍徐公路一喧有明显的高地,特别是“消气岭”一带,墙基仍高2米多 。故城的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续残墙700米,高约8米 。在故城範围内,时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陶片,以周半瓦当和窑具为多,齐法化、齐明刀刀币也时有发现 。1995年12月、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曾两度对宫城南垣外莒明刀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坩埚、刀范、窑炉、铜碴等文化遗址,是证此处为莒明刀铸造作坊区 。属于西汉时期的有陶器、金缕玉衣片,以及铸五铢半两钱的遗址和大批钱範等 。故城墙基夯土内,有商周灰、黑陶豆盘、豆柄、鬲足等 。莒国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鲁隐公元年的莒国历史史文空缺 。史记中未立《莒世家》 。于是,这段历史成为了一个谜,让后人永远无法猜测 。现在,仅知自己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的莒平公,共历十一世 。平公之后,开始出现国君世系的记载 。可是,为了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用作在世时的称号 。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希望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并没有显着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 。战国时期楚简王灭莒(时间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发生了很多大事 。与齐国、鲁国两大邻国关係很不稳定 。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自前720年至前673年为莒国历史的早期 。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 。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国,灭亡邾国 。杞为旧国,商朝卜辞中有“杞侯”字样出现 。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 。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 。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 。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灭杞国,所以使用蚕食手段,先占领一邑 。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很鄙视杞国,不与杞国建交 。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 。州国是小国,姜姓,不久被齐所灭 。纪国曾因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係,与莒在“密”地会盟 。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因此在“浮来”结盟 。可以看出莒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维持了友好关係 。但齐桓公即位后,齐国称霸,局面发生改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 。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却不念旧德不久,齐国却向东方扩张 。纪国和杞国首遭侵略,亦见“伐莒”之文 。莒国似乎明白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国鄫国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国和鲁国之外的东方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莒国 。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鲁庆父 。因为鲁国人赂莒交出鲁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国和莒国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国被打败 。结果,鲁国也有了戒心 。在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 。齐桓公由于标榜尊王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 。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準参加 。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 。这时,是晋文公继齐桓公后当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 。莒国在这一阶段,历经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代君主 。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国的几次会盟,外交上初步活跃 。晋文公虽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却未在会盟中强烈的表现出来,所以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 。此时,齐国继续向东方讨伐 。记载明确的是前600年伐莱国,占领根牟 。莱国为东夷,根牟又在莒国的边境,所以齐国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侵略莒的战争 。《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载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部分说出了齐国、莒国双方的打算:与莒国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国,本是鲁国的禁脔 。此后,齐国想要吞併莒国,鲁国想要吞併邾国,二大国的首领经常派使者或亲自会晤 。前599年,鲁国出兵伐邾国,第二年,两国连兵攻打莒国 。第三年,楚国在“邲”打败晋国,齐国见莒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于是,便无所顾忌的,在第四年再次侵略莒国 。此后十年间,齐国自持强大,开始欺负鲁国,又侮辱晋国派来的使臣,形势发生变化 。晋国、鲁国、卫国、曹国在前589年合兵伐齐国,败齐于“鞍” 。于是,莒国得到恢复,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国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后来,可能由于齐国和鲁国相继侵略,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无能,莒国的三座城池经常为楚国所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 。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的中后期 。在这一时间段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 。后期,宋国向戌建议晋国、楚国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30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24次,莒全部参加 。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 。一开始,就合邾国联合,共同侵略郐国 。郐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 。但是,鲁国被打败,郐国终于为莒所灭 。鲁国的君主认为国家到受到了威胁,加强位于东疆的费城的防护 。前565、前563、前561年,莒三次进攻鲁国 。看上去,仅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 。” 。当时,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在中原争霸,莒就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莒渐渐强大之后,也回想别的国家一样拚命侵略邻国 。史书里评价,春秋无义战,莒也不可能例外 。莒国的兵力,这时看上去很强 。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 。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军焚烧了临淄 。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 。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 。然而,齐国对莒极为不满,开始有了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治理国家,《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指的就是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 。黎比公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闢疆土的时候,利用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也确实能算是较好的策略 。因而,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莒最活跃的时期 。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