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皇陵


魏晋南北朝皇陵

文章插图
魏晋南北朝皇陵【魏晋南北朝皇陵】魏晋南北朝皇陵分为南朝和北朝 , 并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 为以后的皇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魏晋南北朝皇陵
分为:南朝和北朝
类别:古建筑
用途:埋葬皇帝
南朝简介汉代灭亡之后 , 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 , 但是马上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及由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 。从此 , 国家动荡不安 。朝代更替频繁 。在这样的情况下 , 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 , 很多大墓被偷盗 , 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 。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 。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 。所以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 在成都刘备墓上 , 有清人完颜崇撰的对联说:"一杯土尚巍然 , 问他铜雀荒台 , 何处寻漳河疑冢 , …… 。"其实 , "古不墓祭"只是他的藉口而已 , 就在这一年 , 他为自己营建寿陵时 , 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他说:鑒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 , 因而决定"因山为体 , 无封无树 , 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 , 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原来 , 他是怕改朝换代 , 政权交替时 , 自己的尸体陵寝也象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 , 被入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 , 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 , 影响很大 。二百多年间 , 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 , 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 , 也大有收敛 。
魏晋南北朝皇陵

文章插图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 , 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 ,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把墓室隐蔽起来 , 让人难以寻找 , 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 , 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 , 埋葬后 , 再用土填上 , 使与两山一样高 。把一个山谷填平 , 要多少人力、投资 , 是不难想像的 。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 , 国家正处于大混站中 , 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 , 是被臣下刘裕所废 , 后来又被其所杀 。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 。就是这个亡国的皇帝陵 , 竟如此挥霍财力 , 正像史书所谓:"主昏臣乱 , 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 , 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 。大批的南下人民 , 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 , 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 。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 。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 。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 , 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 。特点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 , 具备下述特点:一、陵墓依山建筑 , 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 , 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 。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 , 室前建甬道 , 内设两重石门 , 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 , 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 , 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 。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 , 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 , 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 , 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 , 寝殿施以石柱 , 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 , 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价值南朝陵墓的石雕 , 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 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 , 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 , 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蜀先主刘备惠陵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的惠陵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 , 红砖垣墙环绕 , 苍松翠柏掩映 , 庄典肃穆 。惠陵为夯土垒筑而成 , 成圆形 。砖砌成的垣墙环绕陵冢 , 周长一百八十多米 。陵前有乾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 , 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陵的前方建有寝殿 。惠陵西侧原来建有"昭烈庙"和"武侯祠" 。据记载 ,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 , 盛唐诗人李商隐游惠陵时 , 曾写下"武侯祠古柏"一诗 。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宫城外柏森森"的诗句 , 可见当时惠陵周围古柏苍郁 , 气势宏伟 。明朝初年 , 把"武侯祠"併入"昭烈庙" , 重修后的昭烈庙颇为壮观 , 大门横额楷书"汉昭烈庙"金字大匾 。但这一建筑早已毁于兵火 。惠陵苍松环抱 , 庄典肃穆;武侯祠绿瓦飞檐 , 雕樑画栋 , 交相辉映 , 气象万千 , 是成都着名的名胜古蹟之一 。北朝简介西晋灭亡之后 , 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 。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 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 , 带有残酷的掠夺性 。他们入室中原 , 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 , 因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 , 多採用传统的"替埋"办法 , 不起坟 。史载 , 后赵的石勒和其母都是採用这种葬制 , 没有任何标记 。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 , 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 , 建立了北魏王朝 。为了巩固其政权 , 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 , 实行一系列改革 , 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 , 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 使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北魏迁都前 , 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 , 迁都洛阳后 , 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特点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 , 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 , 陵前建筑祭殿 , 为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 , 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 , 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 , 陵域布局规整 , 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 。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域 , 泸河以东 , 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 , 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 , "勛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 。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明太后永固陵 ,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镇川乡附近的方山南部 。东临采梁山 , 北依长城 , 清澈的御河 , 沿方山侧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 , 历时四年 , 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永固陵俗称"祁皇坟" , 底方上圆 。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 。前室平面呈梯形 , 后室平面近方形 , 墓室南北总长十七米多 。连线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 , 均用青砖砌成 。冯太后棺椁放置在后室 。为防盗掘 , 墓门由条砖封闭 , 还特意在墓道内堆积大量石块 , 在甬道内设定封门墙 。整个地宫规模宏大 , 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 。在陵前建有石殿 , 称为"永固堂" , 是朝祭典礼的场所 , 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 , 金正隆年间 , 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 , 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 。金大定年间 , 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 , 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 , 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 , 有的被破坏 。清光绪年间 , 永固陵第三次被盗 , 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 , 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 , 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 , 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宋武帝初宁陵初宁陵是宋武帝刘裕的陵墓 , 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麒麟门外的麒麟铺 。初宁陵是原有规模较大的陵园 , 内有寝殿和陵庙建筑 。据《宋书》记载:"自元嘉以来 , 每正月舆驾必谒初宁陵" , 但是陵园建筑多毁于兵火 , 仅存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和麒麟石雕 。天禄居东 , 已经残缺不全 , 目嗔口张 , 昂首宽胸 , 五爪抓地 , 双角已失 , 有须子和双翼 , 翼呈鳞羽和长翎状 , 捲曲如勾云纹 , 极富装饰意味 。麒麟居西 , 四足已失 。体态与天禄对称 , 仅头略向后仰 , 独角尖已残断 , 双翼的形状与天禄相似 。两售石雕造型凝重、古朴 , 与汉代石雕刻风格有脉息相通的联繫 。初宁陵多次被盗掘 , 陵冢已经被夷为平地 。地宫布局 , 史无记载 , 尚待发掘 。齐景帝修安陵齐景帝修安陵 , 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县城东北 , 鹤仙坳山岗南麓 。岗上林木苍郁 , 岗前是一片开阔的山坡地 , 景色秀丽 。修安陵依山为穴 , 陵前建有神道 , 神道两侧列置石兽一对 , 东为天禄 , 西为麒麟 。天禄和麒麟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 , 陵前列置二兽 , 寓意皇帝受命于天 , 象徵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修安陵前的石兽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样 , 是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 , 但其风格不同于西汉石雕的朴实与浑厚 , 而是注重形体美 , 刀法细腻 , 是名副其实的圆雕 。从造型上看 , 儘管这些石兽是人们凭着想像力创造出来的 , 但是它作为一种兽类的形象是真是的 。石兽整体和局部造型和谐 , 动势富有节奏感 , 似在旷野面对苍穹嘶吼、奔腾 , 充满了艺术魅力 , 是南朝时期石雕艺术的珍品 。齐景帝肖道生修安陵石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