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孙派

摆孙派【摆孙派】为中国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小乘佛教教派之一 。又称田园派 。其戒律较摆贝派鬆弛 。寺院皆建于寨中 。主要流传于车里一带 。当地傣族信奉此派者占优势 。
基本介绍中文名:摆孙派
性质:小乘佛教教派之一
别名:田园派
地区:中国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
流传区域主要流传于景洪、罕、腊、旺、棒等坝区 , 以景洪县宣慰街大佛寺为中心 。其戒律不如摆坝严格 , 僧侣日居

摆孙派

文章插图
佛寺(寺建于村寨之中) , 与村民来往频繁 , 并为病者驱魔 , 为死者开路 。每逢宗教节日 , 均主持宗教仪式 。此派寺院有寺奴、寺田 , 收益颇丰 。主张主张僧侣不必戒荤 , 不必在山中修行 , 可以接受他人施捨 。代表人物王维 , 字摩诘 , 河东人 。工书画 。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 维摩诘是佛门弟子 。王维多才多艺 , 工诗善画 , 兼通音乐 , 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他21岁中进士 , 得到张九龄提拔 , 官至监察御史 。张九龄罢相 , 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 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 。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 , 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 , 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 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 信奉佛教 , 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 , 思想趋于消极 , 晚年更是奉佛长斋 , 衣不文采 , 居蓝田别墅 , 与道友裴迪往来 , “弹琴赋诗 , 傲啸终日” , 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 , 不向空门何处消 。”“晚年惟好静 , 万事不关心 。”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 , 佛老消极思想浓厚 , 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 在他生前 , 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 , 又精禅上理”(苑鹹《酬王维序》) ,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摩诘心淡泊 , 本学佛而善画 , 出则陪岐 , 薛诸王及贵主游 , 归则餍饫辋川山水 , 故其诗于富贵山林 , 两得其趣 。”宋张戒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王维隐逸的独特之处 , 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特色 。
摆孙派

文章插图
在盛唐炽盛的佛风中 , 王维虔诚地投向佛教 , 连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与佛教的契合紧密 , 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 , 可以说 , 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 , 对社会似亲似疏 , 对自我似执非执 , 他的一生是这样 , 他的诗与画也如此 。考察当世一般的诗人甚至人 , 一般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 , 与现实 , 则是丁是丁 , 卯是卯 , 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 , 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 , 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 , 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 , 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诗中得到明证 , 如:“清浅白石滩 , 绿蒲尚堪把 , 家住水东西 , 浣纱明月下” 。王诗的禅理佛趣可以说是俯首即拾 , 触目菩提 。王维的禅心更可以从他的政治仕途中得到昭显 。作为结束王维三十年知音不遇的苦闷 , 使王维得到再次入仕机遇的张九龄 , 可以说是王的恩师 。但张九龄因与奸臣李林甫为敌而受到排挤 , 最终被唐玄宗找了个藉口罢相 , 恩师的遭遇没有激发王维与奸臣斗争的义愤 , 相反却使王维以一种更圆滑的态度去对待政治 , 对李林甫 , 他肉麻地吹嘘 , 由此 , 他的官运较为通达 , 官职不断升迁 。张九龄的罢相 , 使王维吸取了“教训” , 改变了态度 。产生这种影响的内在原因不是王维的品格 , 而是他所受的圆滑的佛教哲学 , 宗教信念使然 。日日诵习禅理的王维出入于名山古寺 , 交游于名僧大家 , 但仍不忘往来于歌楼酒苑 , 真是“酒肉穿肠过 , 佛祖心中留” 。可以说 , 作为诗人 , 作为一个社会人 , 一个官吏 , 王维是成功的 , 但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格上伟人 , 王维是失败 。甚至他是一个卑劣者 。因为 , 禅的圆润使他没有了原则 。王维在安史之乱迫受伪官之后 , 兼作俗人与超人的得意人目生 , 一度倾覆 , 使他内心羞愧得无以复加 , 其宗教心态也由“奉佛出尘”转向了“奉佛报恩” , 达到了仕隐两相忘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