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名称 北京法源寺


寺庙名称 北京法源寺

文章插图
北京法源寺(寺庙名称)【寺庙名称 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癸亥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北京法源寺
地理位置: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
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
景点级别: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着名景点:华严三圣
场所用处: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
简介2000年(庚辰年),台湾着名作家李敖所着《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採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古槐,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
寺庙名称 北京法源寺

文章插图
《北京法源寺》历史变迁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下达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的名称 。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鹹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 。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佛教地位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 。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 。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 。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 。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僧侣,鑒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 。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 。《御製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 。”“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繫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 。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 。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 。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 。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珍贵文物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製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 。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 。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 。文殊和普贤菩萨像 。为明代製作,木胎贴金罩漆 。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 。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 。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製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