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捕捞业


水产捕捞业

文章插图
水产捕捞业【水产捕捞业】水产捕捞业是使用捕捞工具捕获经济水生动物的生产活动,是水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占地球表面积约 2/3的海洋历来是捕捞的主要场所,世界海洋捕捞产量一般占总渔获量的90%左右,内陆水域捕捞量占10%左右 。海洋捕捞可分为沿岸、近海和远洋(包括外海)作业 。沿岸、近海水域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单位渔获量较高;远洋捕捞离基地远,捕捞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资源密度较小,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世界各国的捕捞量主要来自沿岸和近海 。
基本介绍中文名:水产捕捞业
外文名:Aquatic fishing industry
生产成本:较高
资源密度:较小
水生动物资源:丰富
捕捞工具:渔船和渔具
概述水产捕捞业,是指人们利用渔业船舶和渔具等生产工具採集、捕获野生水生动植物资源,从而获得初级水产品的生产行业 。水产捕捞业管理,是渔政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内陆水域捕捞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中自然生长和人工放养的水生动物为对象,由于水域和捕捞规模较小,多使用种类繁多的小型渔具生产 。捕捞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带动了造船、渔业机械、渔具材料、水产品加工、冷冻等相关工业的发展和渔港建设 。我国沿海已建成大型渔业基地十余处,中、小型渔港百余处,渔港多具备船舶修造、冷藏、鱼品加工、运输、供油等设备 。工具渔船和渔具是主要的捕捞工具 。渔船渔船既有5吨以下的小船,也有62万吨左右的大型船;按作业种类分有捕捞作业船、加工母船和运输船等 。现代化的大型捕捞作业渔船一般都配备比较齐全的捕捞机械和雷达、定位仪、卫星导航仪、鱼群探测仪等导航和助渔设备 。渔具使用的渔具有拖网、 围网、刺网、 张网、地拉网、敷网、抄网、掩罩、陷阱、 钓具、耙刺、 笼壶等12大类 。其中拖网、围网、刺网、张网等 4大类的产量占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 。拖网适用于底形平坦的海洋渔场和内陆水域,主要捕捞底层鱼群,中层鱼群也可捕捞,产量约占总捕捞量的40%左右 。围网是捕捞集群性的中上层鱼类的有效工具,既可捕捞自然集群的表层鱼群,也可捕捞灯光诱集的鱼群,网次产量最高,其产量约占总捕捞量的25% 。刺网主要用于海洋捕捞,内陆水域也有使用 。它对捕捞对象的体长和体周有较强的选择性,渔获质量较好 。张网主要用于海洋捕捞,内陆水域也有使用 。由于它必须固定设定在潮流较急的水域,各类鱼虾的成体外,也能捕捞其幼体因而须加强管理,以免损害水产资源 。钓渔具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延绳钓、竿钓、手钓、曳绳钓等,适用于捕捞较分散的鱼类 。其他都是技术和构造较简单的传统渔具,生产规模一般较小,适合个体渔民使用 。渔法渔法一般可分为探鱼、集鱼和捕鱼3个主要环节 。探鱼靠肉眼观察、使用垂直探鱼仪、渔用声纳、遥感设备等发现鱼群 。集鱼是利用鱼类的某种习性,採用声、光、电或气幕等加以诱集或驱赶,使鱼集群 。如水中放声集鱼装置是把鱼类喜、厌的声音预先录在磁带上,再播放出来诱导或威吓鱼类集群 。灯光诱集鱼群是利用某些鱼类的趋光性,以各种光色的水上或水下光源进行,为目前广泛使用并效益较高的集鱼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採用灯光捕鱼的国家 。电集鱼则是利用鱼类在水中受电刺激后趋向阳极或弹跳的特性来驱赶或诱集鱼群 。捕鱼一般使用单一渔具进行 。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採用多种渔具联合作业 。在大型水库等内陆水域,由于底形複杂、鱼群分散,採用声驱或脉冲电流赶集鱼群,再用张网、刺网、大拉网或围网联合进行捕捞作业,分段或集中把鱼赶到预先设定好的网袋,整个捕捞过程就宣告完工,目前国内首家内陆水库湖泊渔业捕捞公司是成立于湖北广水的阳光渔业有限公司 。种类水域性质分,有海洋捕捞与淡水捕捞两大类 。海洋捕捞按作业範围又可分为:①沿岸捕捞 。习称“近海渔业” 。其生产範围主要在沿岸或距离陆地较近的浅海水域 。渔船一般吨位较小,在海上生产时间较短,有的作业若干天,有的早出晚归 。②外海捕捞 。习称“外海渔业” 。其生产範围离岸较远,一般在水深200米大陆架範围内,渔船装备较齐全,在海上可连续生产半月至一月 。③远洋捕捞 。习称“远洋渔业” 。其中一种是远离本国大陆架,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水域从事大洋性作业 。多由大型加工母船和若干捕捞渔船组成的船队,或者是带有鱼品加工、冷冻设备的大型渔船进行生产 。另一种是以别的国家陆地作为基地进行生产 。淡水捕捞作业範围主要在江河、湖泊、水库 。1983年世界渔获量765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量6761万吨,约占88% 。产生和发展捕获天然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是人类最早取得食物的手段之一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产生以后,它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捕捞作业逐步由沿岸向外海或深水发展,规模也逐步扩大 。19世纪末渔船使用蒸汽机为动力机,20世纪初渔船的蒸汽机为柴油机所代替,引起捕捞业的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捕捞业进入大发展时期 。1960年世界渔获量达3394万吨 。6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不但渔船大型化,在助渔导航仪表、渔具、渔法、渔获物保鲜和加工等方面,都日益完善,捕捞活动迅速向深海、远洋发展 。1981年世界海洋渔获量已达6682万吨,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动物性蛋白质 。但是有些海域因捕捞过度,损害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资源衰退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许多国家根据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特徵,利用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技术,评估资源量,确定许可渔获量;并採取规定禁渔区、禁渔期,限制捕捞力量、品种和规格等措施 。淡水捕捞因受国家地域和水域面积的限制,发展慢于海洋捕捞 。中国概况中国的水产捕捞业在水产业中占主要地位,1985年渔获量占水产品总量的56%,其中海洋捕捞约占渔获量的88% 。中国周围海洋渔场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1500多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虾、蟹、贝、藻等水产动植物 。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发的沿岸和近海主要渔场有:渤海的辽东湾渔场和渤海湾渔场;黄海的烟威渔场、大沙渔场、连青石渔场;东海的闽东渔场、鱼山渔场、舟山渔场、长江口鱼场;南海的粤东渔场、粤西渔场,以及北部湾渔场 。外海主要渔场有: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鱼外渔场、温外渔场、闽外渔场以及西沙、中沙、南沙诸岛渔场等 。淡水总面积约2.5亿亩,面积较大的捕捞水域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 。约占淡水水面46%的江河水面也是重要的捕捞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洋捕捞业发展较快 。建国初期,渔船吨位小、马力少,装备落后,大部分是木帆渔船,只能在近海小规模作业 。随着渔船数量的增加和船型的更新以及装备的改善,作业海域逐步扩大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外海发展 。海洋捕捞产量从1950年的54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394万吨 。1985年3月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省马尾港启航驶往非洲,标誌着中国水产捕捞开始向远洋发展 。由于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渔船工业生产能力不高,海洋作业的範围有限 。在淡水捕捞方面,产量波动较大,1950年为30万吨,1960年增加到70万吨,因捕捞过度以及围垦造田、水域污染、部分水域用于养殖等,产量锐减,1980年仅34万吨,1985年上升到48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