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广陵:偶遇扬州教案遗址 教案中国之最( 二 )


关于金缄三,资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金缄三(1829-1890),法文名字叫josephseckinger,汉名叫做金式玉,字缄三,法国亚尔萨斯人,1853年加入耶稣会 。1861年來到中国,先在上海学习汉语,然后在南京负责传教活动 。开始是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育婴堂,后来在苏皖一带建立许多教堂,1890年病死在安徽五河县 。
至于金缄三与扬州教案的关系,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从1867年12月到1889年7月,扬州天主教育婴堂共收养婴儿2414名 。可以想象,当时扬州民间遗弃婴儿的现象有多严重 。因许多被遗弃的婴儿大多都有疾病,死亡率高是必然的 。育婴堂婴儿接连死亡的消息传出后,扬州人对此颇有疑虑,积久生愤也是必然的 。
育婴堂的婴儿死亡事件,是扬州教案的导火索 。
墙的一侧,几乎被绿植覆盖
这是我所见到的皮市街教堂顶部,虽然被树木和枯藤遮住,但是破败之象依然可见一斑 。
当义愤填膺的扬州民众前往三义阁驱逐金缄三时,金缄三并不在扬州 。这一来,事件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愤怒的人群便转而涌向皮市街教堂,那是另一个传教士的住处 。
碰巧的是,就在这一年8月初,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来扬州皮市街租赁房屋,设堂传教 。同来的还有玛莉亚、童跟福、路惠理、李德等人 。戴德生等人寡不敌众,逃往扬州府衙门要求保护 。戴德生身怀六甲的妻子玛莉亚被迫跳楼,胎儿流产,腿骨摔伤,狼狈不堪 。戴德生一行为了避难,乘船逃至镇江 。
这张照片也是从网上找到的
这是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年轻时的照片 。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是中国内地会的创造人 。
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晚年的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玛莉亚的照片 。
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戴德生与内地会(传教组织)同工友合影 。中间坐藤椅者为戴德生 。
只剩一块玻璃的窗子
走至近前,拍了一张教堂(也是戴德生的旧居)的顶部 。二楼的窗子玻璃已经破碎,墙体已有裂缝 。给人以岌岌可危的感觉 。
后果很严重,英国很生气 。
扬州教案发生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率军舰四艘,士兵数百,前往南京进行威胁 。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他的继任马新贻接受了麦华陀的要求,罢免扬州知府,答应赔偿损失 。1868年11月28日,扬州教案以修复被毁的住宅、门前立碑、保护教堂、惩罚肇事者、邀请传教士返回扬州为代价,才将事情了结 。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这是皮市街教堂残破院墙的局部 。
为什么说扬州教案是一件影响很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它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从三义阁开始的驱逐外国传教士的事件,中国称为“扬州教案”,西方称为“扬州暴乱” 。
它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长江流域最早的一次反对外国教会的风潮,而且差一点儿引起新的中英战争 。在扬州教案之后,芜湖、丹阳、南京、无锡、九江、武穴、宜昌等地相继发生了捣毁教堂、驱赶教士的事件,史称“长江教案” 。
旧址的另一扇窗子
这是皮市街扬州教案旧址临街的二楼的另一扇窗子,玻璃全无 。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如果没有这个老建筑,有谁会记起在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
老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完全是展示前人的建筑艺术及生活形态,其实它更是记录历史绝好的立体载体 。站在这个教堂前面,关于扬州教案的一切,往往要比教科书要更为生动,更为直观 。
楼体上有危楼的提醒告示
这是扬州教案旧址的另一幢楼房 。外观看似比前一幢要好些 。同样,在它的墙体上,也有“此房是危房,请行人车辆注意避让”的提醒告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