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常遇春英年早逝,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常遇春的早逝是一种天谴与报应 。虽说这种因果论不能全然让人信服,但常遇春的降与屠城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至正十八年九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 。洪武元年,常遇春收取泰州后屠城 。带*北上灭元时,下令将鲁中重镇潍县的全部元*及大部分城内居民*,又在北伐时,东昌屠城,城内和附近村庄几近断绝人烟 。1369年,征讨平饶,*腥屠城 。如此行径在常遇春行*途中大量发生,不胜枚举 。常遇春降屠城也成为人所周知的一件事,连朱元璋也常常叮嘱他不要嗜 。古语言之,降不详 。然而一代名将却为何对“降屠城”情有独钟?一方面,对于放弃自己阵营转而投靠自己的士卒,常遇春的心中有一种疑虑,认为可能是诈降 。为了免除后患,便一气* 。此外,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常遇春大量的士兵,也极大的激怒了常遇春,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 。还有一种说法是,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且收服不易,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翻盘的机会,常遇春选择将降兵掉 。不过即使身后白骨累累,也不能否定常遇春的赫赫战功,他永远是乱世用兵如神的一代名将,是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亦是明朝*功卓卓的开国功臣 。
常遇春降
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降者不祥”,这句话大抵意思是,两*交战时,如果胜负已经区分出来,对于缴械投降之人,应该不能害 。如果进行屠城,那这就是不仁不义的举动,将会遭到谴责 。纵观历史上,喜欢降屠城之人,往往都没有一个善终的下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后,他就要进行降屠城,为这事,朱元璋曾教训过他,但是常遇春屡禁不止 。
据说,常遇春在睡梦中,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于是便下令屠城 。等他从梦中醒来,发现士兵都不在帐营中,便问身边的侍卫,士兵们身在何处?侍卫告诉他说,将*命令屠城,战士们得令后,便开始执行命令了 。常遇春听后,连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们已经了很多人,*流20多里 。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等人的*队,统一了江南地区 。便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北上,剿灭元*,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抵抗,使常遇春*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 。常遇春十分恼怒,便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 。
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没有百姓的话,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常遇春改掉这一毛* 。
后来,常遇春暴*而亡,享年四十岁 。
常遇春是回族吗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 。一直以来,常遇春的民族属性都是众人讨论的对象 。有人说常遇春是回族,是从东亚迁过来的穆斯林的后裔,之所以有很多人这样说,也因为常遇春的后代中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 。在北京常营回族乡,有家谱为证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正史从未提及常遇春的回族身份 。常遇春出身于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地区 。在朱元璋率兵攻占和州时,投奔朱元璋,后跟随朱元璋征讨天下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常遇春是汉族的可能性更大 。据了解,在常遇春的出身地安徽怀远有一本常氏族谱,上面记录着常遇春、儿子常升、孙子常继祖等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此外,常遇春*后葬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地区,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 。常遇春墓葬的方式完全按照汉族的礼仪进行厚葬,并未按照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礼葬的方式进行安葬,从这个角度也可证明常遇春是汉族人 。此外,常遇春的后裔中,有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大多数人是不信奉的 。据了解,常遇春的后代遍布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可能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因为少部分的后代信奉伊斯兰教便断定常遇春是回族,确实没有什么可信度 。
- 明代“最懒”对联,下联一字不差照抄上联,流传至今已成经典绝对 世界之最文字
- 明代皇帝如此差劲为何还能够延续这么久
- 明史解析:明代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的国策对吗?
- 抗击金军的著名将领牛皋是大笑而死的
- 明代第14位皇帝朱常洛为何也叫一月皇帝
- 盘点明朝史上十大名将:开国将领徐达第一
- 南京下关考古新发现疑为明代税关遗址
- 北宋抗辽将领杨业忠勇一生但居然被朝廷出卖
- 秦国将领桓齮一生战功赫赫为何史书记载不多
- 揭秘直言进谏的唐朝将领裴行俭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