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骑路小学,一根跳绳的“魔力”效应 跳绳单跳吉尼斯记录( 二 )


找平衡:
把跳绳运动与课程改革捆在一起 , 防止“单腿跳独舞”
刘彦理所当然地成为全校花样跳绳教练员 , 既教同事 , 又教学生 。大家兴致勃勃 , 常常练到傍晚也不愿回家 。有时 , 接孩子的家长也心动手痒、参与其中 。很快 , “车轮跳”风靡全校 。“人人会跳绳、个个会花样” , 骑路小学声誉鹊起 。2015年 , 县教育局在骑路小学召开现场推进会 , 以特取胜的骑路小学名扬全县 。紧接着 , 各种表演、展示、比赛邀请纷至沓来 , 全校师生忙得既扬眉吐气 , 又不亦乐乎 。这时 , 有些学生家长不乐意了 。他们担心孩子跳绳出汗多、脱衣服易受凉生病 , 还怕跳绳占用太多时间影响学业 。有次省内一家教育行业报的采访人员来校采访 , 竟遭到个别家长堵车不让路 , 他们嚷嚷着说学校“不务正业” 。骑路小学老师由此反思:学校是教育要素凝结的文化空间 , 如何把跳绳特色文化融入教书育人之中 , 防止跳绳与教学脱节、变成“两股绳”? “让花样跳绳‘登堂入室’ , 进入课程建设范畴 , 融入教学改革 。”曾来该校调研的徐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韩秋红建议 , 在此之前先进行问卷调查、摸清学生情况 。通过开展访谈和对全校学生学业、心理、性格、兴趣、家庭等方面问卷调查 , 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 有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全校90%学生选择体育、美术为“最喜欢的课” , 为啥?门槛低 , 参与度才高 。这说明学生对主科学习有畏难情绪 , 学习动力不足 。二是祖父母辈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大多孤单孤独 , 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手机短视频、电视节目中不能自拔 , 而家长对此往往束手无策 。三是该校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薄弱、合作意识不强、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 。“跳绳 , 对以上三种‘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和治愈作用 , 说明‘跳’对了!”韩秋红说 , 此外徐州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改实验区 , 把跳绳元素融入课程综合设计 , 使之正大光明进课堂 , 可以让村小孩子率先享受课改红利 ,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 。
找独创:
融合学生体验 , 创成全省首个村小特色文化课程基地
徐州市、睢宁县教育部门全力支持骑路小学教改实验 , 引导学生从“知识本位”向“成长本位”转变 , 创建以跳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 提倡多元化、多维度评价学生 , 甚至把因跳绳而改变心情、快乐生活、身强力壮 , 看得比分数还重要 。2015年底 , 骑路小学确立“强健体魄、阳光心灵、良好习惯、扎实素养”课程育人目标 , 提出“以绳促德、以绳增智、以绳健体、以绳创美”课程育人路径 , 还编写了全省村小第一本校本课程纲要《绳韵》 。如今走进骑路小学 , 处处可感受“绳之美”——教室走廊被布置成“绳文化”长廊 , 绳的历史典故、跳绳童谣歌曲、表演图片等琳琅满目 , 如同一座跳绳历史博物馆;教室以学生编织的彩色绳艺为点缀 , 活泼而温馨;校园里的墙角防撞带、树木护围以草绳、麻绳为材 , 连花园中的实物摆件 , 也是与绳有关的秋千、吊床、辘轳……回溯一两千年跳绳历史文化 , 将“绳元素”渗透融入该校各种学习场景 。六年级留守儿童嵇林说 , 自己不仅爱跳绳、进了学校跳绳队 , 语文“融合课”上可以写跳绳作文、编演跳绳校园剧、编唱跳绳民谣 , 学校还有《跳绳歌》呢;道德法治“融合课”上学了成语“绳趋尺步” , 意思是人的举动要符合规矩、不能随便 , 用今天的话说 , 不就是遵纪守法吗? 一旁的刘彦告诉采访人员:“12岁的嵇林同77岁的外婆相依为命 , 学跳绳前少言寡语 , 课间休息时坐在教室里不爱动 。现在 , 她性格变开朗了 , 跳绳每分钟能单跳100多个、双跳60多个 , 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 “体育课也是‘融合课’ , 不单练跳绳 , 还有跳绳知识课、欣赏课和技能课内容 。”6年级的刘想说 , 跳绳分“绳技”基础课程和“绳艺”主题课程两种 , “绳技”包含30余种基础跳法、300多种花样跳法 , 可跨年级组合 , 他们还录制了200多段花样跳绳微课;“绳艺”课程深一点 , 重点培养能参加跳绳文化节展示和比赛的同学 。刘恩介绍 , 学校“融合”课程注重激发孩子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兴趣 。比如 , 以30多个学生姓名命名创新跳法 , 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学校每次组织表演展示 , 都选取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节假日 , 进行家校互动 , 增进亲子关系 , 释放孩子心理压力 。睢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雪梅说 , 2017年4月 , 骑路小学以总分苏北第一、全省第十五的好成绩 , 获得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立项;2019年3月通过省级验收 , 创成全省首家村级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