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鸿章为何总能一看看透皇帝的心思?

【揭秘:李鸿章为何总能一看看透皇帝的心思?】面对这道难题,曾国藩是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为了想出解决的办法,曾国藩坐卧不安、辗转不宁,他甚至到了“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哭泣彷徨,不知所以为计”的地步 。到了最后,无计可施的曾国藩,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他在湘*上下广泛征求意见,让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如果出了一个好主意,咱们一起受用;如果出的是一个馊主意,咱们一起背黑锅 。可是面对这道难题,平时那些叽叽喳喳的幕僚们,居然全都哑巴了,谁也不敢开口说话 。到了最后,曾国藩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传纸条 。
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传纸条这种办法,是最公平民主的办法,反正也不用写名字,出了什么事情也不用负责 。但是等这些纸条全部上交后,曾国藩那颗无比期望的心,又开始失望了,甚至变成了绝望 。这都是一些什么玩意儿!这些纸条上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胡说八道!在这些纸条上,有说装*的,有说装疯的,有说当没收到这封圣旨的,还有说干脆造反的,总之是馊主意无数,一个正经的也没有 。面对这种局面,曾国藩连*的心都有了 。就在他准备破罐子破摔,下令全*北上勤王的时候,突然之间,一个人推门而进,并且大喊道:“不必北上勤王!”
此言一出,满堂惊呼,大家立刻定眼望去 。原来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李鸿章 。面对自己得意门生的回归,曾国藩是又惊又喜呀 。喜的是,李鸿章的重新回归,让他终于有一个拿主意的人了;惊的是,当着全*将士,李鸿章居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这是想被乱箭射*呀 。在震惊之余,曾国藩心有余悸地问道:“你这句话,何意?”李鸿章面不改色地回答道:“我大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区区几个洋人就想灭我大清,无疑是痴人说梦 。这些洋人不远万里,来到我中华大地,无非是想多要一些好处罢了 。如今他们攻打我们的京师,也不过是借战争给皇帝施加压力,多占一些便宜罢了 。如果他们真想亡我大清,从京城到承德,几天之内便可 。等我们从千里之外的安徽赶过去勤王,大清早就亡国了 。”
网络配图
李鸿章这番分析独特、合情合理的言论,立刻让曾国藩放下了一半的心 。但是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 。曾国藩继续问道:“如今皇帝圣旨已下,他明确让我们湘*北上勤王,我们总不能置之不理吧 。”面对这个问题,李鸿章回答道:“如今京城有恭亲王坐镇,他一定能与洋人讲和,所以大清出不来乱子,咱们只需要干一件事情即可——拖 。”“至于如何拖,怎么拖,老师您附耳过来 。咱们只需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当听完了李鸿章的这番见解后,曾国藩大喜 。他为能够解决这件事情而喜,更为自己这位学生而大喜 。在曾国藩的眼中,李鸿章不仅料事如神,而且还善于揣测人心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李鸿章对于时局的把握能力,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此的人才,以后必成大器 。当然了,让曾国藩始料不及的是,日后李鸿章的“大器”,是踩着自己肩膀完成的,并且将他踩在了脚下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咱们还是言归正传 。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五日,按照李鸿章出的主意,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它的大意是:我已经命令湘*北上,但是勤王事关重大,我怕手下人干不好,为此我想请示一下当今圣上,是否在我和胡林翼之中,选一个人带兵入京?从安徽祁县到河北承德,邮差即使跑断了腿,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等看到曾国藩的奏折后,咸丰皇帝刚想下旨——“谁来都行,赶紧的”,就在这个时候,北京恭亲王的折子也到了——“已经和洋人达成和议,不日敌就会退出紫禁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