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渠侯家

北京大渠侯家【北京大渠侯家】永定河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后,被河中一条沙洲分成两道,称为东河和西河 。在沙洲之上衍生出一系列村庄,四面环水,好似一只渔船 。洲头第一个村庄就是侯庄子村 。该村最早名叫下滩,自铸造世家侯姓康熙年间奉旨进京落户后,村名便不断演变,始称大渠侯家,民国期间称瑞记太平庄,北京解放后以侯姓得名,是典型的宗族村落 。
历史记载钦定铸造家族 三百年守望侯庄子家谱排辈祖先定 老乡亲誊写昭后人 水渠瑞记老字号 古村落失传浑河稻———

北京大渠侯家

文章插图
上谷郡-侯氏发源地永定河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后,被河中一条沙洲分成两道,称为东河和西河 。在沙洲之上衍生出一系列村庄,四面环水,好似一只渔船 。洲头第一个村庄就是侯庄子村 。该村最早名叫下滩,自铸造世家侯姓康熙年间奉旨进京落户后,村名便不断演变,始称大渠侯家,民国期间称瑞记太平庄,北京解放后以侯姓得名,是典型的宗族村落 。侯氏家族是村里的大户人家,现有三百多人 。祖传的家谱、合族的墓地、和睦团结的家风、扶危济困的传统、新兴的现代农庄,这一切使这一家族在当地具有传奇色彩 。侯氏坟茔:乾隆赐柏荫蔽祖茔生前便知死后墓地从门头沟与石景山交界处的侯庄子车站向南看,不远处有一片苍翠的柏树林,那里就是侯家的合族坟地 。老坟地荒草萋萋,数不清的坟冢呈人字形排列,称周公坟 。为了保护家族墓地不被侵占,2005年侯家捐款修建了西侧的一人高的围墙,并整修了墓园 。据侯氏家谱记载,侯家本是山西省太谷县田乔村人,以铸造为业,祖传技术非常高超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奉旨进京,康熙皇帝殿试后加封侯志诚为铸造师总监,到户部取银在永定门外建厂,称“瑞记铸造厂”,负责恢复京城内外五坛八庙之中毁坏的铜铁器皿 。康熙皇帝还赐永定河畔原为潭柘寺庙产的沙滩地300亩为侯氏私有,由此形成了侯氏庄园,当时地名为大渠侯家 。侯志诚的长子侯来山主持农庄定居于此 。侯志诚与次子侯来海住在麻峪,继续以铸钟为业 。清雍正九年(1731年)侯志诚病逝,灵柩运回原籍安葬 。两个儿子就留在永定河两岸,繁衍成麻峪与侯庄子的两支侯姓家族 。侯来山成为侯庄子一脉的始祖 。如今墓园占地5亩左右,已经安息了侯家八代人 。侯家还两次从潭柘寺移来柏树 。第一次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三月,乾隆帝到潭柘寺礼佛,与住持交谈得知康熙赐侯家地产一事,命住持僧将有关文书取来一瞻,知此事不虚,即赐100株幼柏分与侯氏两族,各自植于祖茔之内 。第二次是民国十五年,纯悦住持为感谢乡绅侯钰文让地修渠和布施,赠送了60棵松柏树 。墓园中现在留有13棵古柏,其中三棵还有保护标誌,非常引人注目 。最粗的一棵就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由于靠近水沟吸收水分充足,树干格外粗壮,直径已达600厘米左右,一人不能围抱 。侯家葬埋有严格规定,由于地少人多,从敬字辈开始呈一字排列,称“霸王坟” 。所以侯家人生前都知道自己的墓穴位置,并不讳言 。侯氏家谱:辈分排字祖先定记载家史述变迁75岁的侯德铠老人家中有一部侯氏家谱,其中记载了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铸造名家侯氏家族进京至现在296年的历史 。侯氏家族第8代传人侯敬德为了寻根问祖,根据家谱上的记载,通过门头沟区政协多方联繫查找,终于在山西省太谷县的田乔村找到了另外一部侯氏家谱,将侯氏家族的历史追溯到距今500多年的明朝初年 。侯德铠珍藏的家谱写在约8开纸大小的厚宣纸上,用8000余字记录了北京侯氏11代的家族史 。由于年代久远,家谱纸张已经发黄变脆,几乎一翻就碎 。为此,侯德铠在1992年重新誊写了一遍家谱,用时整整3个月 。在家谱的第二页,明确规定了侯家的辈分排定:“侯氏十八代传,晋来天成选,文德国敬延,祖恩世昭盛,广继庆永传 。”这是一首五言诗,“晋祖”二字藏头不能用,提示后代子孙不忘原籍山西太谷 。其他字依辈往下排 。家谱不仅记载着侯庄子村侯姓与石景山麻峪北街侯姓是一族同宗,更详细记载了各门各支的继承谱系 。而侯家历代人的业绩也为家谱增光 。侯成业,于清代中期创办私塾学堂教授子弟;侯钰文,于民国时期创办“国民自立学校”,1943年在圈门外开设粥厂广济灾民;侯万文,1929年至1937年任北平市纺织染业商会主席,为抵制日货愤而辞职;侯国华,1955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範……2004年12月8日,侯家珍藏的家谱複印件由门头沟区档案馆徵集珍藏,被认为是“填补了宗谱档案资料的空白,对研究门头沟家族历史沿革、发展规律和盛衰演变均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家谱记录止于1991年,统计当时的生存人口从最老的侯德厚起到最小的侯延枫止,共有266人,如今恩字辈的侯恩露已经10岁了 。侯氏老院:四合院格局依稀在因占地院中建起房现在村里最规整的老院子就属老东院了 。这是一座院套院的四合院,原来主院有三重,还有西跨院与后北院 。土改时,部分房屋分给了外姓,随后经过多年各家不断的改造,院落的格局已经大变样了 。走进各屋,老式的家具还有几件,雕花的云头案、四方的八仙桌、漆着凤凰的立柜,还有玲珑的花架,大多都有七八十年了 。1978年就嫁到侯家的陈玉荣说:“我进门的时候,婆婆用的就是这个立柜,这把铜锁也是老柜子的原配 。”侯德强老人指着院里的几口大缸,说:“这些缸,有的是腌菜的,过去人口多,要腌很多鹹菜;有的是盛水的,那时永定河的水特别浑,要在缸里沉澱后才能喝 。现在这些大缸都没用了 。”老东院里除了有铁杴、叉子、耙子和镐等多件农具外,还保存着一个老式的食盒 。这些久已不用的物件记录着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人陡升怀旧之情 。由于将要修建六环门头沟段,侯庄子的部分居民可能要搬迁 。为了在搬迁中多得些补偿,近年来村民纷纷见缝插针地加盖小偏房 。侯庄老槐:古槐树成村里“信息站”“井台会”论家长里短侯氏家族主要居住在村北,过去家族活动中心在几棵大槐树下 。由于那里地方宽敞,有槐荫遮蔽阳光,通自来水后公共水龙头也设在那里,所以大家下地回来洗把脸聊聊天,孩子们玩闹,妇女们做针线都是在那里 。大槐树下也就成了大家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场所 。改革开放后,小商贩们也爱在大槐树下摆摊,就更热闹了 。谁家有了婚丧嫁娶的大事,都要在大槐树下支起大棚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时候,村民们在那里吆喝着集合一起去大峪村观灯、看走会和打太平鼓 。如今大槐树还有四棵,有两棵是标号为17176和17177的古树名木,四棵古槐到了春天依然会飘散出浓浓的槐香 。老灌渠:潭柘寺出资修建寂寞退役留遗蹟侯庄子村西曾有一条古灌渠,“大渠侯家”的“大渠”说的就是稻地渠 。大渠渠水来自村北永定河取水口,是一条很早由潭柘寺出资修建的水渠,灌溉着稻地所有的土地 。潭柘寺在稻地的土地有数千亩,都使用这条渠水灌溉 。因为侯家有人担任坝头管水,故侯家与潭柘寺关係密切 。解放后集体化生产,这条灌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年年冬季都要清淤、维修 。水渠的水泥沟帮就是上世纪70年代砌的 。因为渠水充足,这一片土地大量种植优质水稻,被称为“浑河稻” 。后来永定河水大多被存入沿途水库或通过永定河引水渠输入市区,渠水量不断减少,灌渠逐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废弃了,填埋后成了进村的北路 。如今这条路垃圾遍地,成为城乡接合部的暗疮,再也没有林阴路旁一泓清流的景致了,永定河畔的村庄也失去了往昔的明秀 。经过村民侯秀兰家的后门,才找到一个过去能排沙又能泄水的坝口子,还证明着古灌渠曾经的重要与荣光 。新农庄:花果园起名费思量老乡亲认可瑞字号村民侯国建在村南承包了近300亩地,租期20年,在上世纪90年代搞起了现代农业採摘 。为果园起名号的时候,他和家族的老人们商量,能不能使用祖宗传下来的“瑞”字 。因为“大渠侯家”是当地的望族,不仅清代开过“瑞记铸造厂”,民国还经营过“瑞记四福窑”、“瑞丰煤栈”、“瑞记侯面铺” 。“瑞记”是一个可挖掘打造的品牌 。老人们商议后同意使用,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瑞丰花果园 。家族传人侯德铠:工整小楷续写家谱人物轮廓:75岁,家谱保存和续写者东院“德”字辈哥八个就剩下老六侯德强和老七侯德铠了,老哥俩没事就愿意一块聊聊 。75岁的侯德铠老人续写了祖传的家谱,工整的毛笔小楷显示了老人的虔诚与认真 。2005年11月侯德铠老人等一行人还到山西太谷寻根问祖,受到了当地侯氏宗族热情接待 。侯德铠老人家里如今仍保留着土炕、地炉子、炉坑、煤池等,採用过去的取暖方式 。他的老伴一边添火一边说:“岁数大了,还是睡热炕好 。”老人现在的忧虑事是如何把家谱世代记下去 。侯德强:落叶归根为家族尽力人物轮廓:77岁,退休工人在城里工作了一辈子,侯德强退休后还是选择了回老家 。回家后的侯德强也没闲着,为各家的红白喜事做了多年大厨 。直到快70岁了,侯德强才退居二线 。2001年,孙子辈的侯敬生爱人得了乳腺癌 。侯敬生家境本不富裕,当时孩子又小,面对家里的病人,侯敬生犯了难 。侯德强老人听说后,和刘建生一起发动家族成员自愿捐款,多少不限,表达的是心意,解的是燃眉之急 。古稀老人登门募捐,家家都出钱,终于使病人做了手术,完全康复了 。老爷子常说:“咱侯家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但谁也不能混背了 。和睦团结是咱的家风,扶危济困是咱的传统,谁有了难,大家伙儿都伸把手就过去了 。”